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国家行政管理论文--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

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问责制的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7页
导论第7-14页
 一、研究背景、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第7-8页
 二、国内外研究述评第8-11页
 三、基本思路、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11-12页
 四、论文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第12-13页
 五、论文的着力点第13-14页
第一章 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问责制的基本理论与意义第14-20页
 一、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问责制的基本概念第14页
 二、行政问责制构成要件第14-15页
  (一) 问责主体第14页
  (二) 问责客体第14页
  (三) 问责范围,即问什么第14-15页
  (四) 问责的程序第15页
  (五) 责任形式与后果第15页
 三、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第15-16页
  (一) 社会契约理论第15页
  (二) 委托—代理理论第15-16页
  (三) 控权论第16页
 四、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问责制的意义第16-20页
  (一)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问责的必要性第16-17页
  (二) 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第17页
  (三) 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第17-18页
  (四) 促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第18页
  (五) 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第18-20页
第二章 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问责制的现状分析第20-28页
 一、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问责制建设的成就第20-22页
  (一) 立法政策中对行政问责制有了初步的规定第20-21页
  (二) 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问责制的实践情况第21-22页
 二、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问责制存在的问题第22-25页
  (一) 法律制度规定上的缺陷第22-23页
  (二) 中央到地方没有统一的问责体系第23-24页
  (三) 各地方政府问责发展不平衡第24页
  (四) 问责制度可操作性不强,弹性过大第24-25页
 三、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问责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5-28页
  (一) 行政文化影响,责任意识淡薄第25页
  (二) 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缺位第25-26页
  (三) 政府奖励与惩罚体系错位第26页
  (四) 公共应急法制建设滞后第26-28页
第三章 国外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问责制的经验第28-31页
 一、从法律制度上健全问责体制第28-29页
 二、建立专门机构来监督问责制的实行第29页
 三、发挥公众和传媒的问责与监督作用第29-30页
 四、建立多渠道问责途径第30-31页
第四章 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问责制的对策第31-40页
 一、明确问责主体即对象第31-32页
  (一) 明确问责的对象第31页
  (二) 拓展问责的主体第31-32页
 二、拓宽行政问责的适用范围第32-34页
  (一) 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第32页
  (二) 工作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第32-33页
  (三) 管理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第33-34页
  (四) 滥用职权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重大事件第34页
 三、完善行政问责程序和救济制度第34-35页
  (一) 完善行政问责程序第34-35页
  (二) 健全行政问责救济制度第35页
 四、完善行政问责后续机制第35-36页
  (一) 建立对于被问责者的跟踪机制第35页
  (二) 从用人制度方面完善复出程序第35-36页
 五、创新公共行政文化第36页
  (一) 转变行政管理理念第36页
  (二) 加强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第36页
 六、构建良性行政法治环境第36-37页
  (一) 有关《行政问责法》的制定第36-37页
  (二) 加快行政问责配套制度第37页
 七、实施全方位监督,形成政府问责合力第37-40页
  (一) 健全司法机关问责第37-38页
  (二) 加强行政监察工作第38页
  (三) 加强媒体监督问责第38页
  (四) 加强其它配套制度建设第38-40页
结论第40-42页
参考文献第42-44页
致谢第44页

论文共4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有效干预研究
下一篇:连云港市电子政务建设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