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部分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概述 | 第11-20页 |
一、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| 第11-14页 |
(一)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概念 | 第11页 |
(二)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构成要件 | 第11-14页 |
二、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发展历史 | 第14-15页 |
(一) 法定顺序主义时期 | 第14-15页 |
(二) 随时提出主义时期 | 第15页 |
(三) 适时提出主义时期 | 第15页 |
三、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价值分析 | 第15-20页 |
(一)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与诉讼效率价值 | 第16-17页 |
(二)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与程序公正价值 | 第17页 |
(三)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与程序安定价值 | 第17-18页 |
(四)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有利于完善诉讼制度体系 | 第18页 |
(五) 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对实体公正价值的忽略 | 第18-20页 |
第二部分 其他国家关于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规定 | 第20-27页 |
一、英美法系的民事证据失权制度 | 第20-21页 |
二、大陆法系的民事证据失权制度 | 第21-23页 |
(一) 德国的民事证据失权制度 | 第21-22页 |
(二) 法国的民事证据失权制度 | 第22-23页 |
三、日本的民事证据失权制度 | 第23-24页 |
四、国外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评析 | 第24-27页 |
(一) 对民事证据失权的临界点均有法律上的明文规定 | 第25页 |
(二) 对逾期提出的证据规定失权的后果 | 第25页 |
(三) 赋予当事人提出新证据的权利 | 第25-27页 |
第三部分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现状及缺陷 | 第27-34页 |
一、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发展 | 第27-29页 |
(一) 《证据规定》出台前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 | 第27页 |
(二) 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向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转变 | 第27-28页 |
(三) 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确立及修正 | 第28-29页 |
二、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| 第29-31页 |
(一) 关于举证期限 | 第29-30页 |
(二) 民事证据失权的后果及例外 | 第30-31页 |
三、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缺陷 | 第31-32页 |
(一) 《证据规定》效力层次低,不能代替法律 | 第31-32页 |
(二) 《证据规定》条款规定不明确或存在矛盾 | 第32页 |
(三) 失权后果规定过于严苛,影响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实效 | 第32页 |
(四) 配套制度缺失影响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功能发挥 | 第32页 |
四、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困境及反思 | 第32-34页 |
第四部分 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 | 第34-45页 |
一、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理念环境的培养 | 第34-35页 |
二、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具体法律条款的瑕疵修改 | 第35-40页 |
(一) 完善立法形式 | 第35-36页 |
(二) 解决证据交换时间和举证期限不一致的问题 | 第36页 |
(三) 合理界定“新的证据” | 第36-40页 |
三、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相关制度的建构 | 第40-45页 |
(一) 完善审前准备程序 | 第40-42页 |
(二) 建立配套的答辩失权制度 | 第42-43页 |
(三) 完善证据交换制度 | 第43-44页 |
(四) 完善释明权制度 | 第44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