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新型耐酸复合纳滤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研究

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7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7-35页
   ·纳滤分离技术概述第17-22页
     ·复合纳纳滤膜简介第18-21页
     ·纳滤分离技术的应用第21-22页
   ·耐酸性纳滤膜第22-33页
     ·耐酸纳滤膜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2-25页
     ·商品化耐酸性纳滤膜第25-27页
     ·提高纳滤膜耐酸性的方法第27-30页
     ·具有优异耐酸性的新型膜材料----聚磺酰胺(PSA)第30-33页
   ·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3-35页
第二章 实验部分第35-55页
   ·实验原料、试剂及仪器设备第35-38页
     ·原料与试剂第35-37页
     ·仪器设备第37-38页
   ·单体1,3,6-萘三磺酰氯(NTSC)的合成与表征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单体的合成第38页
     ·单体的表征第38-39页
   ·聚磺酰胺(PSA)复合膜的制备第39-40页
     ·界面聚合法制膜过程第39页
     ·成膜工艺优化第39-40页
   ·改性聚磺酰胺(PSA)复合纳滤膜的制备第40页
     ·聚磺酰胺-co-聚酰胺(PSA-co-PA)复合纳滤膜的制备第40页
     ·聚磺酰胺、聚酰胺(PSA、PA)双活性层复合纳滤膜的制备第40页
   ·复合纳滤膜的表征第40-44页
     ·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(ATR-FTIR)分析第41页
     ·X-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第41-42页
     ·膜表面zeta电位测试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(FE-SEM)分析第43页
     ·原子力显微镜(AFM)第43页
     ·膜表面静态水接触角测试(SCA)第43-44页
   ·复合膜分离性能评价第44-51页
     ·无机盐截留率及渗透通量第44-45页
     ·截留分子量及膜孔径第45-47页
     ·染料脱除试验第47-51页
   ·聚磺酰胺(PSA)复合纳滤膜耐酸性研究及处理铜酸废液试验第51-53页
     ·静态浸泡测试第51-52页
     ·动态分离测试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含铜酸性废水处理第53页
   ·改性聚磺酰胺(PSA)复合纳滤膜耐酸性研究第53-55页
第三章 PSA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表面特性研究第55-74页
   ·单体的表征第55-57页
   ·PSA复合纳滤膜表面化学组成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 ·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(ATR-FTIR)分析第57-58页
     ·X-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·PSA复合纳滤膜表面荷电性能第59-60页
   ·PSA复合膜形貌特征第60-62页
     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(FE-SEM)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 ·原子力显微镜(AFM)分析第62页
   ·PSA复合纳滤膜成膜工艺优化第62-73页
     ·水相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第62-66页
     ·有机相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第66-70页
     ·反应及热处理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第70-73页
   ·PSA本章小结第73-74页
第四章 PSA复合纳滤膜分离性能研究第74-88页
   ·截留分子量及膜孔径第74页
   ·无机盐的分离性能及渗透通量第74-81页
     ·渗透通量第74-75页
     ·不同无机盐的分离选择性及稳定性第75-78页
     ·盐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第78-79页
     ·操作压力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第79-81页
   ·染料的脱除第81-87页
     ·不同染料的分离选择性第81-82页
     ·染料及盐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第82-85页
     ·操作压力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第85-8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7-88页
第五章 PSA复合纳滤膜耐酸性研究第88-100页
   ·耐酸性研究第88-97页
     ·静态浸泡测试第88-94页
     ·动态分离测试第94-97页
   ·含铜酸性废水处理第97-9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8-100页
第六章 改性PSA复合纳滤膜的研究第100-108页
   ·聚磺酰胺-co-聚酰胺(PSA-co-PA)复合纳滤膜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·复合膜表征第100页
     ·有机相单体的共混比例对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·分离性能及表面亲水性研究第101-103页
   ·聚磺酰胺、聚酰胺(PSA、PA)双活性层复合纳滤膜的制备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·复合膜表征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分离性能第104-106页
   ·耐酸性评价第106-10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7-108页
第七章 结论与展望第108-110页
   ·结论第108-109页
   ·展望第109-110页
参考文献第110-119页
致谢第119-12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0页

论文共12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数学方法在蛋白序列分析中的应用
下一篇:基于电化学技术的铜锌合金快速成型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