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峡水库消落带新生湿地温室气体通量评估及碳汇初步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24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9-21页 |
·CO_2排放研究 | 第10-12页 |
·CH_4排放研究 | 第12-17页 |
·N_2O 排放研究 | 第17-21页 |
·论文研究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| 第21-23页 |
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2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4-27页 |
·研究区域自然环境 | 第24-25页 |
·消落带形成背景 | 第25页 |
·消落带新生湿地环境特征 | 第25-27页 |
3 研究方法 | 第27-32页 |
·样地选择及采样点的布设 | 第27页 |
·气体样品采集与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气体样品的采集 | 第27-28页 |
·气体样品的分析 | 第28页 |
·其他样品采集与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环境因子测定 | 第29页 |
·温室气体通量测定与计算 | 第29-31页 |
·二氧化碳通量测定与计算 | 第29-30页 |
·甲烷通量测定与计算 | 第30页 |
·氧化亚氮通量测定与计算 | 第30-31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31-32页 |
4 消落带新生湿地温室气体通量评估 | 第32-35页 |
·消落带新生湿地二氧化碳通量 | 第32页 |
·消落带新生湿地甲烷通量 | 第32-33页 |
·消落带新生湿地氧化亚氮通量 | 第33-35页 |
5 消落带新生湿地温室气体通量的时空差异 | 第35-40页 |
·二氧化碳通量的时空差异 | 第35-37页 |
·CO_2排放通量的空间异质性 | 第35-36页 |
·CO_2排放通量的时间动态 | 第36-37页 |
·甲烷通量的时空差异 | 第37-38页 |
·CH_4排放通量的空间异质性 | 第37页 |
·CH_4排放通量的时间差异 | 第37-38页 |
·氧化亚氮通量的时空差异 | 第38-40页 |
·N_2O 排放通量的空间异质性 | 第38页 |
·N_2O 排放通量的时间差异 | 第38-40页 |
6 消落带新生湿地温室气体产生的环境因子分析 | 第40-47页 |
·影响二氧化碳通量的环境因子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影响甲烷通量的环境因子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影响氧化亚氮通量的环境因子分析 | 第43-47页 |
7 淹水条件下水库温室气体调查 | 第47-51页 |
·放采样点布设及采样时间 | 第47-48页 |
·水体表面甲烷通量 | 第48-49页 |
·水体甲烷通量的影响因子 | 第49-51页 |
8 消落带湿地碳汇评估及管理对策研究 | 第51-56页 |
·消落带湿地碳汇评估 | 第51-55页 |
·评估思路及计算方法 | 第51页 |
·沿长江干支流消落带湿地碳储量分布 | 第51-52页 |
·消落带湿沿高程梯度消落带碳储量分布 | 第52-53页 |
·消落带湿地沿坡度梯度的碳储量分布 | 第53-55页 |
·管理对策 | 第55-56页 |
9 总结 | 第56-59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56-57页 |
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57页 |
·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附录 | 第65页 |
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5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