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旱区城市生态位研究--以武威市为例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文献研究综述 | 第11-19页 |
| ·对生态位概念理论的研究 | 第11-16页 |
| ·对生态位测度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| ·小结 | 第19页 |
| ·研究内容、思路和方法 | 第19-22页 |
| ·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2 相关理论分析 | 第22-28页 |
| ·城市生态位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| 第22-23页 |
| ·组织生态学理论 | 第22页 |
| ·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| 第22页 |
| ·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3页 |
| ·城市生态位 | 第23-27页 |
| ·城市系统概述 | 第23-24页 |
| ·城市系统属性 | 第24-25页 |
| ·城市生态位内涵 | 第25页 |
| ·城市生态位分类 | 第25-27页 |
| ·城市各功能模块生态位特征 | 第27-28页 |
| 3 研究区概况 | 第28-32页 |
| ·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8-29页 |
| ·地理位置 | 第28页 |
| ·地质地貌 | 第28-29页 |
| ·气候特征 | 第29页 |
| ·水文与水资源 | 第29页 |
| ·土壤与植被 | 第29页 |
| ·矿产资源 | 第29页 |
| ·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9-32页 |
| 4 武威市自然系统模块生态位测度与分析 | 第32-39页 |
| 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2-33页 |
| ·城市自然系统模块各个指标的含义 | 第32-33页 |
| ·判定模式及计算方法 | 第33-34页 |
| ·城市不同功能模块生态位测度公式 | 第33页 |
| ·自然系统模块环境污染指数 | 第33-34页 |
| ·计算结果及动态分析 | 第34-37页 |
| ·驱动力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5 武威市经济系统模块生态位测度与分析 | 第39-44页 |
| 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9页 |
| ·城市经济系统模块各个指标的含义 | 第39页 |
| ·判定模式及计算方法 | 第39页 |
| ·计算结果及动态分析 | 第39-42页 |
| ·驱动力分析 | 第42-44页 |
| 6 武威市社会系统模块生态位测度与分析 | 第44-51页 |
| 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4-45页 |
| ·城市社会系统模块各个指标的含义 | 第44-45页 |
| ·判定模式及计算方法 | 第45页 |
| ·社会系统模块适宜度指数 | 第45页 |
| ·计算结果及动态分析 | 第45-49页 |
| ·驱动力分析 | 第49-51页 |
| 7 武威市各功能模块生态位调控建议 | 第51-54页 |
| ·调整优化产业结构,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| 第51页 |
| ·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,提高生态环境支撑力 | 第51-52页 |
| ·加快社会事业发展,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| 第52页 |
| ·全面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、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| 第52页 |
| ·合理有效控制人口,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| 第52-54页 |
| 8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| ·论文的主要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·论文的不足之处 | 第55页 |
| ·展望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| 第59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