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·论文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论文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8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·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8页 |
·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·论文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·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概述 | 第21-29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内涵 | 第21-23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涵 | 第21页 |
·知识整合的内涵 | 第21-22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主体和客体 | 第23-25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主体 | 第23-24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客体 | 第24-25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目标 | 第25-27页 |
·构建动态有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目标支撑知识体系 | 第25-26页 |
·强化合作创新参与人员间的协作水平 | 第26页 |
·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的竞争力 | 第26-27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特征 | 第27-28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弱路径依赖性 | 第27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强目标导向性 | 第27-28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强人本导向性 | 第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过程分析 | 第29-40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过程 | 第29-30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选择 | 第30-35页 |
·知识盘点 | 第30-33页 |
·知识过滤 | 第33-35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的融合 | 第35-39页 |
·知识重编码 | 第36-38页 |
·知识的重组 | 第38-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0-49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影响因素框架构建 | 第40-41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影响因素 | 第41-48页 |
·产学研合作双方的共有知识 | 第41-42页 |
·产学研合作双方的知识整合态度 | 第42-43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氛围 | 第43-44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目标特性 | 第44-45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采用的知识整合手段 | 第45-47页 |
·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的知识整合能力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5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影响因素的 SEM 分析 | 第49-64页 |
·问卷的设计及数据的收集 | 第49-52页 |
·问卷的设计 | 第49-51页 |
·数据收集 | 第51-52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52-56页 |
·结构方程模型 | 第52页 |
·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| 第53-56页 |
·模型拟合评价 | 第56-59页 |
·初始拟合评价 | 第56-57页 |
·模型修正 | 第57-59页 |
·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| 第59-63页 |
·假设检验 | 第59-60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60-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6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的实现路径 | 第64-72页 |
·选择适宜的产学研合作伙伴 | 第64页 |
·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意愿 | 第64-66页 |
·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| 第66-68页 |
·营造良好的组织包容与认同氛围 | 第66页 |
·营造良好的组织信任氛围 | 第66-67页 |
·营造积极的组织学习氛围 | 第67-68页 |
·制定科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目标 | 第68-69页 |
·采用合理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整合手段 | 第69-71页 |
·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整合平台 | 第69-70页 |
·选择适宜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| 第70-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结论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附录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