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·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·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方法 | 第13-15页 |
·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 | 第15-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7页 |
·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·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·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1-29页 |
·产业技术创新理论 | 第21-24页 |
·技术创新的界定 | 第21-22页 |
·技术创新与产业技术创新 | 第22-23页 |
·技术创新的分类 | 第23-24页 |
·效率理论 | 第24-28页 |
·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| 第24-26页 |
·现代经济学的效率理论 | 第26-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分析 | 第29-44页 |
·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界定 | 第29页 |
·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特征 | 第29-32页 |
·技术创新的投入特征 | 第29-31页 |
·技术创新的环境特征 | 第31页 |
·技术创新的产出特征 | 第31-32页 |
·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 | 第32-40页 |
·技术创新投入层面 | 第32-34页 |
·技术创新环境层面 | 第34-38页 |
·技术创新产出层面 | 第38-40页 |
·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| 第40-43页 |
·资金来源结构失衡 | 第40-41页 |
·地域发展不均衡 | 第41-42页 |
·创新意识不强 | 第42-4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设计及模型构建 | 第44-55页 |
·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技术创新的制度因素 | 第44页 |
·技术创新的投入因素 | 第44-45页 |
·技术创新的产出因素 | 第45页 |
·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指标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| 第45-47页 |
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标 | 第45-46页 |
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| 第46-47页 |
·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指标体系的确立 | 第47-49页 |
·指标体系的确定 | 第47-48页 |
·指标的测度计算 | 第48-49页 |
·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模型 | 第49-54页 |
·DEA 模型 | 第49-53页 |
·基于 DEA 的 Malmquist 指数效率模型 | 第53-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5章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| 第55-70页 |
·数据来源及相关性检验 | 第55页 |
·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静态评价 | 第55-61页 |
·静态评价输出结果 | 第55-59页 |
·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静态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动态评价 | 第61-68页 |
·动态评价输出结果 | 第61-64页 |
·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分析 | 第64-65页 |
·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动态分析 | 第65-66页 |
·VRS 下各省市技术效率动态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子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分析 | 第67-68页 |
·区域收敛性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6章 实证分析结果启示及对策建议 | 第70-76页 |
·实证分析结果启示 | 第70-72页 |
·静态评价结果启示 | 第70-72页 |
·动态评价结果启示 | 第72页 |
·收敛分析结果启示 | 第72页 |
·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| 第72-75页 |
·建设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互动机制 | 第73页 |
·建立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奖励和扶持机制 | 第73页 |
·建立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 | 第73-74页 |
·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| 第74页 |
·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建设 | 第74页 |
·扩大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 | 第74-7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结论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课题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