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8页 |
·光学非球面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·非球面超精密磨削、车削技术及应用 | 第9-14页 |
·国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| 第9-12页 |
·国内发展现状及成熟性 | 第12-14页 |
·学位论文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轴对称高次非球面的切线法高效微纳磨削成形理论 | 第15-23页 |
·切线法高效微纳磨削轴对称高次非球面 | 第15页 |
·非球面成形轨迹曲线表达式及特性参数 | 第15-18页 |
·轴对称高次非球面成形轨迹曲线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| 第15-16页 |
·轴对称高次非球面成形轨迹曲线的特性参数 | 第16页 |
·轴对称高次非球面成形轨迹曲线特性参数pi、θi和(?)i的数学模型 | 第16-18页 |
·以G_0点为转动中心的切线法成形理论 | 第18-21页 |
·以G_0点转动中心的切线法成形原理 | 第18-19页 |
·以G_0点为转动中心的切线法成形原理的数学模型 | 第19-21页 |
·切线法高效微纳磨削轴对称高次非球面机床 | 第21-2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切线法高效微纳磨削轴对称高次非球面机床有限元分析 | 第23-31页 |
·模态分析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机床的总体减震结构 | 第24-25页 |
·支撑部件材料 | 第24页 |
·隔振方案 | 第24页 |
·临界转速与频率的关系 | 第24-25页 |
·机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5-26页 |
·定义材料属性 | 第25页 |
·网格划分 | 第25-26页 |
·非球面机床的模态分析 | 第26-30页 |
·磨轮轴组件模态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磨轮轴组件振型图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工件轴组件模态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工件轴组件振型图分析 | 第29页 |
·整体机床模态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整体机床振型图分析 | 第3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轴对称高次非球面机床数控加工系统软件设计 | 第31-43页 |
·切线法高效微纳磨削轴对称高次非球面机床数控系统功能设计 | 第31-34页 |
·实时控制软件设计 | 第32-33页 |
·系统管理软件设计 | 第33-34页 |
·机床数控加工系统软件设计 | 第34-42页 |
·启动功能模块设计 | 第34页 |
·非球面联动加工参数输入功能模块设计 | 第34-37页 |
·非球面联动加工主功能模块设计 | 第37-38页 |
·磨边加工参数输入功能模块设计 | 第38-39页 |
·磨边加工主功能模块设计 | 第39-40页 |
·磨轮修整参数输入功能模块设计 | 第40-41页 |
·磨轮修整主功能模块设计 | 第41页 |
·定位补偿调整功能模块设计 | 第41-4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切线法高效微纳磨削高次非球面机床空间定位误差检测 | 第43-53页 |
·非球面机床误差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切线法高效微纳磨削轴对称高次非球面机床空间定位误差检测 | 第44-52页 |
·线性位移测量 | 第44-46页 |
·三轴联动平台直线度测量 | 第46-50页 |
·正交性测量 | 第50-51页 |
·回转轴测量 | 第51-5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(或录用)的论文 | 第59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与论文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