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21页 |
一、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| 第11-20页 |
(一) 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1-20页 |
1 .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研究 | 第11-12页 |
2 .城市养老服务现状与问题研究 | 第12-17页 |
3 .城市养老服务社会化研究 | 第17-20页 |
(二) 研究不足 | 第20页 |
三、 研究思路、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| 第20-21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20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(三) 研究创新与不足 | 第21页 |
第二章 城市公共养老服务的相关理论分析 | 第21-26页 |
一、 公共服务的一般理论 | 第21-22页 |
(一) 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| 第21-22页 |
(二) 从公共服务特性看公共服务的供给 | 第22页 |
二、 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22-25页 |
(一) 理念:管理的自由化与市场化 | 第23-24页 |
(二) 意义:政府单一供给服务时代的终结 | 第24-25页 |
三、 多中心治理理论 | 第25-26页 |
(一) 理念:互动中的合作与能动的治理 | 第25页 |
(二) 意义:多样的服务供给与高效的公共管理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我国城市公共养老服务现状研究——以青岛市为例 | 第26-37页 |
一、 青岛市城市养老服务供给历史沿革与发展 | 第27-30页 |
(一) 政府单一供给阶段(1949 年-1978 年) | 第27页 |
(二) 企业参与代管阶段(1978 年-1993 年) | 第27-28页 |
(三) 公共职能回归阶段(1993 年-2000 年) | 第28-29页 |
(四) 多元服务探索阶段(2000 年至今) | 第29-30页 |
二、 青岛市城市公共养老服务现状研究 | 第30-37页 |
(一) 特点 | 第31-33页 |
1 .政府主导的退休人社会化管理与服务 | 第31页 |
2 .社会企业的力量在公共养老服务供给中初见端倪 | 第31-32页 |
3 .NGO 组织开始参与到老龄社会的建设与服务中 | 第32-33页 |
(二) 我国现有城市公共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7页 |
1 .权责划分: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权责关系不清晰 | 第33-34页 |
2 .政策决策:单中心公共服务决策缺乏科学性、民主性 | 第34-35页 |
3 .主体结构:供给主体零散且未形成合力 | 第35-36页 |
4 .监评参与:缺乏独立的服务监督、评估机构以及公众参与平台 | 第36页 |
5 .专业技能:公共养老服务供给方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借鉴国外的城市养老服务经验 | 第37-49页 |
一、 国外城市公共养老服务概况 | 第37-46页 |
(一) 英国、瑞典——政府主导的高福利保障 | 第37-39页 |
1 .以社区照顾为主的养老服务 | 第37-38页 |
2 .政府主导、社会团体供给的居家养老服务 | 第38-39页 |
(二) 美国——市场带来的商业化动力 | 第39-41页 |
1 .基于医疗保险的 PACE 项目 | 第39-40页 |
2 .丰富的社区养老服务 | 第40-41页 |
(三) 日本——社会保险的可持续性 | 第41-42页 |
1 .强调和突出家庭基础作用的养老制度 | 第41-42页 |
2 .护理保险制度 | 第42页 |
(四) 新加坡——制度与家庭的双重保障 | 第42-46页 |
1 .中央公积金制 | 第43页 |
2 .社会参与的公共养老服务 | 第43-44页 |
3 .积极倡导家庭养老 | 第44-46页 |
二、 国外城市公共养老服务的借鉴与启示 | 第46-49页 |
(一)灵活多变的养老服务模式和综合多元的服务供给主体相结合 | 第47-48页 |
(二) 专项法律成为公共养老服务在法制化轨道上有序运行的保障 | 第48页 |
(三) 建立并发展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建立多中心供给模式的城市公共养老服务 | 第49-58页 |
一、 第一中心——政府 | 第49-52页 |
(一) 通过体制创新与主体激励,促进多中心供给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| 第50页 |
(二) 制定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与扶持政策,保障城市公共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| 第50-51页 |
(三) 引导社区开展养老服务与管理工作 | 第51-52页 |
二、 第二中心——社区 | 第52-54页 |
(一) 企业渐退,社区渐进,服务为先,兼顾管理 | 第52-53页 |
(二)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培训 | 第53页 |
(三) 通过多种融资渠道丰富社区养老服务软硬件设施 | 第53-54页 |
三、 第三中心——社会企业 | 第54-55页 |
(一) 建立以社会企业为主体的、社会公益与市场收益相结合的机构养老服务 | 第54-55页 |
(二) 搭建社会企业养老服务平台,整合社会企业养老服务资源 | 第55页 |
四、 第四中心——志愿组织与群体 | 第55-58页 |
(一) 发挥志愿组织与服务的灵活性,建立与社区相结合的网格化志愿养老服务 | 第56页 |
(二) 建立独立的城市公共养老服务监督机构,实现监督—评价—建议的优化模式 | 第56-58页 |
(三) 建立志愿养老服务信息平台,实现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双向互通 | 第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2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