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4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3页 |
| ·重金属污染概述 | 第14-16页 |
| ·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危害 | 第14-15页 |
| ·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 | 第15-16页 |
| ·常用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| 第16-23页 |
| ·工程修复 | 第16-17页 |
| ·物化修复技术 | 第17-18页 |
| ·土壤淋洗 | 第17-18页 |
| ·电动修复 | 第18页 |
| ·热修复 | 第18页 |
| ·生物修复技术 | 第18-20页 |
| ·植物修复 | 第19页 |
| ·微生物修复 | 第19-20页 |
| ·农业生态修复 | 第20页 |
| ·原位固定修复 | 第20-23页 |
| 第三章 添加骨炭、磷矿粉对黑麦草叶片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23-35页 |
| ·引言 | 第23-24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9页 |
| ·仪器与材料 | 第24页 |
| ·试验设计 | 第24-25页 |
| ·MDA 测定方法 | 第25页 |
| ·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| 第25-28页 |
| ·酶液中可溶性蛋白测定方法 | 第26页 |
| ·过氧化氢酶(CAT)测定 | 第26-27页 |
| ·过氧化物酶(POD)测定 | 第27页 |
| ·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(APX)活性 | 第27-28页 |
| ·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测定 | 第28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28-29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4页 |
| ·结果 | 第29-33页 |
| ·丙二醛含量 | 第29页 |
| ·过氧化氢酶(CAT) | 第29-30页 |
| ·过氧化物酶(POD) | 第30-31页 |
| ·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(APX) | 第31-32页 |
| ·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 | 第32-33页 |
| ·讨论 | 第33-34页 |
| ·小结 | 第34-35页 |
| 第四章 骨炭、磷矿粉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黑麦草吸收积累重金属的影响 | 第35-46页 |
| ·引言 | 第35-36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7页 |
| ·仪器与材料 | 第36页 |
| ·试验设计 | 第36页 |
| ·植物干重测定方法 | 第36-37页 |
| ·重金属含量测定 | 第37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3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5页 |
| ·结果 | 第37-43页 |
| ·黑麦草生物量 | 第37-38页 |
| ·黑麦草 Cd 含量 | 第38-39页 |
| ·黑麦草 Zn 含量 | 第39-41页 |
| ·黑麦草 Cu 含量 | 第41-42页 |
| ·黑麦草 Pb 含量 | 第42-43页 |
| ·讨论 | 第43-45页 |
| ·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第五章 骨炭、磷矿粉对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 | 第46-56页 |
| ·引言 | 第46-47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7-49页 |
| ·供试土壤 | 第47页 |
| ·实验设计 | 第47-4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8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5页 |
| ·结果 | 第49-54页 |
| ·不同处理对土壤 Cd 化学形态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不同处理对土壤 Zn 化学形态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·不同处理对土壤 Cu 化学形态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| ·不同处理对土壤 Pb 化学形态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| ·讨论 | 第54-55页 |
| 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