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·背景意义 | 第10-15页 |
·地震的破坏作用 | 第11-12页 |
·RC 框架结构的破坏特点 | 第12-15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5-16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问题难点 | 第17页 |
·预期研究结果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RC 框架结构的滞回特性 | 第19-31页 |
·RC 框架结构的延性 | 第19-22页 |
·框架节点 | 第20-21页 |
·RC 框架结构中的“塑性铰控制” | 第21-22页 |
·框架结构的恢复力特性 | 第22-27页 |
·研究结构恢复力特性对提高结构延性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目前国内外对结构恢复力模型的研究 | 第23-25页 |
·恢复力模型的分类 | 第25-26页 |
·恢复力模型应用在地震作用下的RC 框架结构 | 第26-27页 |
·适合RC 框架结构的恢复力模型 | 第27-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弹塑性 RC 框架刚度的简化求解法 | 第31-49页 |
·非线性阶段的RC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| 第31-41页 |
·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塑化过程中的三种典型情况 | 第31-33页 |
·框架结构梁在弹塑性变形时的弯矩-转角方程 | 第33-35页 |
·抗侧刚度系数的确定 | 第35-39页 |
·反弯点高度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·柱端位移的计算 | 第40-41页 |
·RC 延性框架的内力计算 | 第41页 |
·算法的适用条件 | 第41-42页 |
·算例 | 第42-48页 |
·本文算法与D 值法及电算值精度的比较 | 第45-47页 |
·结构层间位移值随柔性系数α值的变化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塑性铰滞回衰变特征对 RC 框架结构的影响 | 第49-62页 |
·水平作用力对结构层间位移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基于能量的恢复力模型 | 第49-51页 |
·该模型提出的依据 | 第50页 |
·该模型的特点 | 第50-51页 |
·该恢复力模型的定量描述 | 第51-53页 |
·RC 框架结构的弯矩-塑性转角恢复力模型 | 第53-55页 |
·荷载循环次数对RC 框架结构层间位移值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·塑性铰转动刚度值和柔性系数的确定 | 第55-56页 |
·RC 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值的确定 | 第56-58页 |
·名义耗能的变化对抗侧刚度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·延性比的变化对抗侧刚度的影响 | 第59页 |
·由塑性铰转动刚度求解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限值 | 第59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结论、建议及展望 | 第62-64页 |
·结论 | 第62页 |
·建议 | 第62-63页 |
·展望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