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34页 |
1 世界能源的供需现状 | 第12-17页 |
·全球能源的紧缺与环境的恶化 | 第12-14页 |
·生物能源-绿色能源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外生物能源研发现状 | 第15-17页 |
2 木质素对木质纤维生产乙醇预处理的影响 | 第17-19页 |
3 能源高粱及褐色中脉突变体 | 第19-24页 |
·能源高粱 | 第19-21页 |
·褐色中脉(bmr)突变体及其研究进展 | 第21-24页 |
4 植物木质素合成调控的研究 | 第24-30页 |
·木质素的合成途径 | 第24-25页 |
·木质素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 | 第25-30页 |
·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转录激活因子 | 第27-29页 |
·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转录抑制因子 | 第29-30页 |
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| 第30-34页 |
第二章 贵州特种高梁四个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多态性分析 | 第34-48页 |
1 引言 | 第34-35页 |
2 实验材料 | 第35-36页 |
·植物材料与培养条件 | 第35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35页 |
·材料培养 | 第35页 |
·菌株与载体 | 第35-36页 |
·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| 第36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36-39页 |
·高粱总RNA的提取 | 第36-37页 |
·总RNA的纯化 | 第37页 |
·RNA反转录及第一链cDNA合成 | 第37-38页 |
·高粱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8-39页 |
·目的基因的克隆与多态性分析 | 第39页 |
4、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6页 |
·高粱总RNA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9-40页 |
·目的基因的克隆 | 第40-42页 |
·基因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| 第42-46页 |
5 讨论 | 第46-48页 |
第三章 高粱褐色中脉突变体的生理研究 | 第48-60页 |
1 引言 | 第48页 |
2 实验材料 | 第48-50页 |
·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| 第48-49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48页 |
·材料培养 | 第48-49页 |
·主要溶液 | 第49-50页 |
·Hoagland营养液 | 第49页 |
·组织切片所需溶液 | 第49-50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50-51页 |
·组织切片 | 第50页 |
·组织材料的固定 | 第50页 |
·组织切片 | 第50页 |
·Wiesner染色(Wiesner staining) | 第50页 |
·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木质素含量 | 第50-51页 |
4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6页 |
·bmr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| 第51-55页 |
·高粱bmr突变体与对照BT×623中木质素含量的分析与比较 | 第55-56页 |
5 讨论 | 第56-60页 |
第四章 木质素合成相关转录调控因子的研究 | 第60-96页 |
1 引言 | 第60-62页 |
2 实验材料 | 第62-64页 |
·植物材料及培养条件 | 第62-63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62页 |
·培养条件 | 第62-63页 |
·菌株与载体 | 第63页 |
·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| 第63-64页 |
·主要溶液 | 第63-64页 |
·主要培养基 | 第64页 |
3 实验方法 | 第64-77页 |
·目的基因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| 第64-68页 |
·高粱BT×623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| 第64页 |
·RNA反转录及第一链cDNA合成 | 第64页 |
·目的基因引物的设计 | 第64页 |
·使用KOD-plus高保真酶PCR扩增目的基因 | 第64-65页 |
·PCR产物的克隆 | 第65-68页 |
·电泳 | 第65页 |
·凝胶电泳中DNA片段的回收 | 第65-66页 |
·连接反应 | 第66页 |
·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| 第66-67页 |
·大肠杆菌转化 | 第67页 |
·重组克隆的筛选(菌落PCR法) | 第67页 |
·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| 第67-68页 |
·重组克隆的酶切鉴定 | 第68页 |
·序列分析 | 第68页 |
·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基因枪轰击洋葱表皮观察GFP瞬时表达 | 第69-72页 |
·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69-70页 |
·无内毒素质粒的提取 | 第70页 |
·洋葱表皮的铺板 | 第70页 |
·钨粉的制备 | 第70页 |
·DNA包裹钨粉微粒 | 第70-71页 |
·基因枪轰击操作步骤 | 第71-72页 |
·拟南芥转基因过表达株系的获得 | 第72-74页 |
·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72页 |
·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| 第72-73页 |
·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| 第73页 |
·重组子鉴定 | 第73页 |
·拟南芥转化 | 第73-74页 |
·阳性转基因株系的筛选及鉴定 | 第74页 |
·拟南芥SALK突变体纯合体的筛选 | 第74-75页 |
·目的基因功能的鉴定 | 第75-77页 |
·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木质素的含量 | 第75-76页 |
·组织切片-震动切片 | 第76页 |
·木质素合成的Marker基因及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 | 第76页 |
·拟南芥总黄酮和花色素含量分析 | 第76-77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77-92页 |
·SbHLH1转录因子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| 第77-84页 |
·SbHLH1的亚细胞定位 | 第77-78页 |
·SbHLH1基因过表达植株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分析 | 第78-80页 |
·SbHLH1转基因过表达株系中总黄酮与花色素研究 | 第80-81页 |
·过表达植株与对照植株发育过程中的差异 | 第81-82页 |
·小结 | 第82-84页 |
·高粱中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SbLIM1的研究 | 第84-92页 |
·SbLIM1的克隆及拟南芥SbLIMI载体的构建 | 第84-87页 |
·SbLIM1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| 第84-86页 |
·SbLIM1在高粱bmr突变体中的表达变化 | 第86页 |
·SbLIM1-pSTART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86-87页 |
·拟南芥SbLIM1-pSTART转基因过表达株系的获得 | 第87页 |
·与SbLIM1进化关系相近的拟南芥突变体的功能研究 | 第87-91页 |
·拟南芥Atlim1突变体纯合体株系的获得 | 第88页 |
·拟南芥突变体的化学分析 | 第88-89页 |
·拟南芥突变体植株Marker基因的表达变化 | 第89-91页 |
·AtLIM1基因在拟南芥SbHLH1过表达植株中的表达变化 | 第91页 |
·SbLIM1对拟南芥Atlim1突变体植株的功能互补 | 第91-92页 |
·小结 | 第92页 |
5 讨论 | 第92-96页 |
总结 | 第96-98页 |
附录 | 第98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12页 |
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12页 |
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| 第112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6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