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1 引言 | 第11-29页 |
| ·大豆疫霉的简述 | 第11-12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的危害及症状 | 第11-12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的防治 | 第12页 |
| ·Borrelidin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| ·Borrelidin的合成 | 第13-14页 |
| ·Borrelidin基因簇的组织结构 | 第14-15页 |
| ·Borrelidin类似物的合成 | 第15-16页 |
| ·Borrelidin对tRNA~(thr)合成酶的抑制活性 | 第16页 |
| ·Borrelidin的抗癌活性 | 第16-17页 |
| ·Borrelidin的抗菌、抗病毒活性 | 第17页 |
| ·苏氨酰tRNA合成酶(ThrRS)的研究进展 | 第17-20页 |
| ·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4页 |
| ·药物筛选与分子对接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24-28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8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|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9-32页 |
| ·实验材料及基本试剂 | 第29页 |
| ·Borrelidin对大豆疫霉的抑菌活性测定材料 | 第29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中ThrRS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材料 | 第29页 |
| ·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及药物筛选中应用的软件 | 第29页 |
| ·培养基及溶液 | 第29-30页 |
| ·仪器与厂家 | 第30-32页 |
| 3 实验方法 | 第32-40页 |
| ·Borrelidin对大豆疫霉菌抑菌活性的测定 | 第32页 |
| ·苏氨酸对Borrelidin抑制大豆疫霉菌生长恢复效果的测定 | 第32页 |
| ·大豆疫霉中ThrR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| 第32-37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总DNA提取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·大豆疫霉中ThrRS基因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| 第33页 |
| ·PCR法克隆大豆疫霉ThrRS基因 | 第33-34页 |
| ·PCR产物的纯化 | 第34-35页 |
| ·E.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制备 | 第35页 |
| ·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的连接及转化 | 第35-36页 |
| ·阳性克隆的鉴定 | 第36-37页 |
| ·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测定 | 第37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ThrRS三级结构的预测方法 | 第37-38页 |
| ·对大豆疫霉菌ThrRS进行药物筛选的方法 | 第38-40页 |
| ·小分子化合物结构处理 | 第38页 |
| ·活性位点的描述 | 第38页 |
| ·分子对接 | 第38-39页 |
| ·对接结果处理 | 第39-40页 |
| 4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53页 |
| ·Borrelidin对大豆疫霉菌抑菌活性的测定 | 第40-41页 |
| ·苏氨酸对Borrelidin抑制大豆疫霉菌恢复效果的测定 | 第41-43页 |
| ·大豆疫霉中ThrR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| 第43-48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总DNA的提取检测 | 第44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基因序列扩增及分析 | 第44-48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ThrRS三级结构预测 | 第48-49页 |
| ·对大豆疫霉菌ThrRS进行药物筛选的结果 | 第49-53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ThrRS活性中心的确定 | 第49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ThrRS与Borrelidin进行分子对接的结果 | 第49-51页 |
| ·对大豆疫霉菌ThrRS进行药物筛选的结果 | 第51-53页 |
| 5 讨论 | 第53-56页 |
| ·Borrelidin对大豆疫霉菌抑菌活性的测定 | 第53页 |
| ·苏氨酸对Borrelidin对大豆疫霉菌抑制恢复效果的测定 | 第53-54页 |
| ·大豆疫霉中ThrR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比对 | 第54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ThrRS的三级结构预测 | 第54页 |
| ·以大豆疫霉菌ThrRS为靶标的药物筛选 | 第54-56页 |
| 6 结论 | 第56-57页 |
| ·Borrelidin对大豆疫霉菌抑菌活性的测定 | 第56页 |
| ·苏氨酸对Borrelidin抑制大豆疫霉菌恢复效果的测定 | 第56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中ThrR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| 第56页 |
| ·大豆疫霉菌ThrRS三级结构预测 | 第56页 |
| ·以大豆疫霉菌ThrRS为靶标的药物筛选 | 第56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