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导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唐诗中的采莲女 | 第13-28页 |
一、采莲诗与采莲女 | 第13-17页 |
(一) 采莲诗概况 | 第13-14页 |
(二) 采莲女子的身份与地域特点 | 第14-17页 |
(三) 莲之习性与采莲活动的关联 | 第17页 |
二、外饰美艳的采莲女形象 | 第17-22页 |
(一) “翠钿红袖”——服饰华美的采莲女 | 第18-20页 |
(二) “齐菡萏,双婵娟”——如莲花般美丽的采莲女 | 第20-21页 |
(三) “采采乘日暮”——遗落在人间的“水上仙子” | 第21-22页 |
三、直抒内情的采莲女子 | 第22-28页 |
(一) “贪看年少信船流”——真性情的采莲女 | 第22-24页 |
(二) “同心莲”与“同心侣”——采莲女的爱情观 | 第24-25页 |
(三) “争唱菱歌不肯休”——向往自由的采莲女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唐诗中的采桑女 | 第28-41页 |
一、采桑与采桑女 | 第28-30页 |
(一) 桑与采桑活动 | 第28-29页 |
(二) 将采桑定义为农事活动的原因 | 第29页 |
(三) 唐诗中的采桑女子及采桑诗歌内容限定 | 第29-30页 |
二、唐前期及中期的采桑女 | 第30-34页 |
(一) “红脸耀明珠,绛唇含白玉”——天生丽质的容颜 | 第30-31页 |
(二) 采桑女“姓秦”——继承了《汉乐府》中“罗敷”形象的采桑女 | 第31-33页 |
(三) “秦地罗敷女,采桑绿水边”——采桑女形象的新变化 | 第33-34页 |
三、唐晚期的采桑女 | 第34-41页 |
(一) “粉色全无饥色加”——唐晚期采桑女的主要特征 | 第35-36页 |
(二) “蚕饥日晚妾心忙”——唐晚期采桑女的情感变化 | 第36-38页 |
(三) “贫家女为富家织”——唐晚期采桑女形象变化的原因 | 第38-41页 |
第三章 唐诗中的农妇 | 第41-55页 |
一、唐诗中衣衫褴褛、食不果腹、农事繁忙的农妇 | 第41-48页 |
(一) 服饰朴素、单薄的农妇 | 第42-44页 |
(二) 凭“遗穗”、“马残粟”、“橡子”充饥的农妇 | 第44-47页 |
(三) 辛劳的农妇 | 第47-48页 |
二、农妇生活困顿之根源分析与农妇诗中的诗人之情感表达 | 第48-52页 |
(一) 沉重的赋税制度是造成农妇困顿现实的根本原因 | 第48-49页 |
(二) 战争与兵役是造成农妇困顿现实的直接原因 | 第49-50页 |
(三) 唐农妇诗中的诗人之情感表达 | 第50-52页 |
三、唐代农妇诗歌中的农事活动 | 第52-55页 |
(一) 唐代农妇诗歌中水稻插秧技术的采用 | 第52页 |
(二) 唐代农妇诗中的农业分工现象 | 第52-53页 |
(三) 唐代农妇诗中生产活动之特殊情形 | 第53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附录: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