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前言 | 第7-15页 |
1. 研究现状 | 第7-10页 |
2. 研究意义和目的 | 第10页 |
3.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0-12页 |
4. 研究方法和框架 | 第12-13页 |
5. 创新与不足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社队企业的初兴和突破(1958-1959) | 第15-32页 |
·社队企业产生的历史话语 | 第15-22页 |
·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历史积淀 | 第15-19页 |
·根据地模式和农村工业化道路 | 第19-22页 |
·社队企业产生的时代因素 | 第22-27页 |
·农村副业和家庭手工业的恢复 | 第22-23页 |
·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 | 第23-27页 |
·山东省社队企业的初兴和大发展 | 第27-32页 |
·社办工业的兴起 | 第27-29页 |
·队办工业的出现 | 第29-30页 |
·山东省社队企业管理机构的沿革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社队企业的的调整和收缩(1960-1965) | 第32-47页 |
·理想的超越和现实的困顿 | 第32-39页 |
·毛泽东关于公社工业的设计 | 第32-34页 |
·国家话语表达的理想性和现实性偏离 | 第34-37页 |
·“以钢为纲”向“以粮为纲”的“逆转” | 第37-39页 |
·家庭和血缘隐喻下的社队工业 | 第39-43页 |
·人民公社对血缘和家庭的超越 | 第40-42页 |
·家庭和血缘在社队工业的隐喻 | 第42-43页 |
·山东省社队工业的整顿和衰落 | 第43-47页 |
第三章 社队企业的恢复和发展(1966-1984) | 第47-61页 |
·文革中的社队工业(1966-1978) | 第47-55页 |
·革命文化的张扬和政治话语的强化 | 第47-49页 |
·乡村话语需要社队工业存在并发展 | 第49-51页 |
·“文革”中社队工业发展的机遇 | 第51-52页 |
·山东省社队工业的缓慢发展历程 | 第52-55页 |
·社队企业的历史性转折(1979-1984) | 第55-61页 |
·乡村文化的“凸显”与家庭的完整“复归” | 第55-56页 |
·社队企业的再次整顿和调整 | 第56-59页 |
·社队企业向乡镇企业的嬗变 | 第59-61页 |
第四章 社队企业的发展特点和历史地位 | 第61-71页 |
·社队企业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| 第61-66页 |
·社队企业对农业的依赖性 | 第61-62页 |
·社队企业的历史继承和区域文化差异 | 第62-65页 |
·社队企业的人情观念与关系网 | 第65-66页 |
·社队企业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| 第66-71页 |
·社队企业引起乡村社会分层 | 第67-68页 |
·社队企业促进农村妇女解放 | 第68-69页 |
·社队企业带动集市发展和城镇变迁 | 第69-71页 |
结语 | 第71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