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符号说明 | 第8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25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循环流化床锅炉简介 | 第14-22页 |
·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原理 | 第14-15页 |
·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优缺点 | 第15-17页 |
·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| 第17-22页 |
·循环流化床锅炉建模与仿真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3-24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2 仿真对象简介 | 第25-32页 |
·锅炉整体布置 | 第26-28页 |
·锅炉辅机设置 | 第28-31页 |
·配风系统 | 第28-29页 |
·点火系统 | 第29页 |
·给煤系统 | 第29-30页 |
·灰渣排放系统 | 第30页 |
·石灰石系统 | 第30页 |
·加料系统 | 第30页 |
·给水和水循环系统 | 第30-3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的数学模型 | 第32-51页 |
·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数学模型的特点 | 第32-33页 |
·流动模型 | 第33-37页 |
·密相区流动模型 | 第34-35页 |
·稀相区流动模型 | 第35-37页 |
·传热模型 | 第37-40页 |
·颗粒对流传热模型 | 第38-39页 |
·气体对流传热模型 | 第39页 |
·辐射传热模型 | 第39-40页 |
·燃烧模型 | 第40-45页 |
·挥发份的析出和燃烧模型 | 第41页 |
·焦炭颗粒的燃烧模型 | 第41-43页 |
·氮氧化物的形成与还原模型 | 第43-44页 |
·硫氧化物的生成与吸收模型 | 第44-45页 |
·燃烧系统模型的平衡方程 | 第45-50页 |
·相区总能量平衡方程 | 第45-47页 |
·床料质量平衡方程 | 第47-48页 |
·残碳质量平衡方程 | 第48-49页 |
·氧气浓度平衡方程 | 第49-50页 |
·颗粒总能量平衡方程 | 第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4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试验 | 第51-66页 |
·基于 MATLAB/SIMULINK 建立循环流化床锅炉模型的优点 | 第51页 |
·Matlab 与 C 混合编程 | 第51-54页 |
·C-mex S 函数 | 第51-53页 |
·编译环境配置 | 第53-54页 |
·建立仿真模型 | 第54-59页 |
·数学模型的程序化 | 第54-55页 |
·模型的封装 | 第55-57页 |
·仿真模块库的建立 | 第57-59页 |
·燃烧系统仿真试验 | 第59-65页 |
·给煤量阶跃的仿真试验 | 第59-61页 |
·一次风量阶跃的仿真试验 | 第61-63页 |
·给煤量和风量同时阶跃的仿真试验 | 第63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5 结论及展望 | 第66-68页 |
·结论 | 第66-67页 |
·未来展望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1-72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