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1 引言 | 第11-19页 |
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2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16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| 第17-19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| 第19-26页 |
·信用风险的相关理论 | 第19-22页 |
·信用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| 第19-20页 |
·信用风险的特征 | 第20-21页 |
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信用风险管理概念 | 第22页 |
·信用风险管理的特征 | 第22-23页 |
·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式 | 第23页 |
·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》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 | 第23-26页 |
·增强管理层管理效用 | 第24页 |
·建立健全的风险授信体系 | 第24-25页 |
·确保对信用风险的全面研究与充分控制 | 第25-26页 |
3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6-37页 |
·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| 第26-33页 |
·信用风险现状 | 第26-32页 |
·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| 第32-33页 |
·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7页 |
·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| 第33-34页 |
·信用风险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7页 |
4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及对我国启示 | 第37-43页 |
·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| 第37-39页 |
·严格健全的法律体系 | 第37-38页 |
·全面的监管主体 | 第38页 |
·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科学量化的监管体系 | 第38-39页 |
·新加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| 第39-40页 |
·政府的刚性监管 | 第39页 |
·财务报表和预测报表相结合的资信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分类管理与控制 | 第40页 |
·德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| 第40-41页 |
·内外部综合资信评级体系 | 第40-41页 |
·区别对待的监管机制及高科技运用 | 第41页 |
·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| 第41-43页 |
·按照"内部评级法"实施资本监管 | 第41-42页 |
·增强外部评级机构结果的使用效率 | 第42页 |
·健全监管体制和配套措施 | 第42页 |
·加快信息系统开发建设、注重信息共享 | 第42页 |
·重视财务报表分析,全过程管理贷款 | 第42-43页 |
5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| 第43-47页 |
·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| 第43-44页 |
·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相关法律、政策建设 | 第43页 |
·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| 第43-44页 |
·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| 第44页 |
·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部管理 | 第44-47页 |
·营造信用文化、树立正确管理理念 | 第44-45页 |
·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| 第45页 |
·完善内部评级体系,加快建立信用风险量化模型 | 第45-46页 |
·强化激励机制、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| 第46-47页 |
6 结论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