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“携带凶器盗窃”中携带的认定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绪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携带凶器的立法现状及意义 | 第9-13页 |
·国内外刑法有关携带的立法现状 | 第9-11页 |
·国外立法现状 | 第9-10页 |
·国内立法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携带凶器的刑法意义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携带的理解与分类 | 第13-18页 |
·携带的理解 | 第13-15页 |
·携带的含义 | 第13-14页 |
·携带与持有 | 第14页 |
·携带凶器与盗窃数额的关系 | 第14-15页 |
·携带的分类 | 第15-18页 |
·直接携带与间接携带 | 第15页 |
·明示性携带与暗藏性携带 | 第15-18页 |
第三章 影响携带认定的因素 | 第18-26页 |
·凶器性质对携带认定的影响 | 第18-21页 |
·凶器的含义 | 第18-19页 |
·性质上的凶器对携带认定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·用法上的凶器对携带认定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时间因素对携带认定的影响 | 第21-23页 |
·空间因素对携带认定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行为人认识因素对携带认定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共同犯罪中携带的认定 | 第26-29页 |
·存在共同实行行为的情形 | 第26-27页 |
·存在教唆行为的情形 | 第27-28页 |
·存在帮助行为的情形 | 第28-29页 |
结语 | 第29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33页 |
致谢 | 第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