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输能力研究
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·论文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| 2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7-33页 |
| ·客流分布及变化 | 第17-19页 |
| ·固定设备 | 第19-22页 |
| ·线路基本条件和车站分布 | 第19-20页 |
| ·折返站站型及折返方式 | 第20-22页 |
| ·移动设备 | 第22-26页 |
| ·车辆选型 | 第22-23页 |
| ·列车编组及定员 | 第23-24页 |
| ·信号、联锁、闭塞设备 | 第24-26页 |
| ·技术设备运用与运输组织方法 | 第26-31页 |
| ·列车开行方式 | 第26-27页 |
| ·机车车辆运用方式及交路 | 第27-30页 |
| ·列车在站停车时间 | 第30-31页 |
| ·其他影响因素 | 第31-33页 |
| ·施工维修作业 | 第31页 |
| ·行车人员的数量、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等 | 第31页 |
| ·突发事件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| 3 分线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能力计算 | 第33-65页 |
| ·线路能力的一般计算方法 | 第33-34页 |
| ·线路通过能力 | 第33-34页 |
| ·线路输送能力 | 第34页 |
| ·不同闭塞方式下的线路通过能力 | 第34-45页 |
| ·固定闭塞方式下列车安全间隔时间的计算 | 第35-36页 |
| ·准移动闭塞方式下列车安全间隔时间的计算 | 第36-38页 |
| ·移动闭塞方式下列车安全间隔时间的计算 | 第38-39页 |
| ·列车在站停站时间的计算 | 第39-43页 |
| ·通过能力实例计算及比较 | 第43-45页 |
| ·不同折返条件下的线路通过能力 | 第45-59页 |
| ·终点站折返能力计算 | 第46-52页 |
| ·中间站通过能力计算 | 第52-59页 |
| ·不同服务水平下的线路输送能力 | 第59-63页 |
| ·便捷性 | 第59-61页 |
| ·舒适性 | 第61-63页 |
| ·实例计算及比较 | 第63页 |
| ·通过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 | 第63-65页 |
| 4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能力的优化配置 | 第65-79页 |
| ·模拟方法简介 | 第65-66页 |
| ·基本模型 | 第66-69页 |
| ·模型假设 | 第66页 |
| ·变量及符号说明 | 第66-67页 |
| ·模型建立 | 第67-68页 |
| ·模型求解 | 第68-69页 |
| ·实例分析 | 第69-76页 |
| ·客流需求发生量与运输能力的优化模型 | 第76-79页 |
| 5 成网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能力 | 第79-93页 |
| ·路网基本结构形式 | 第79-80页 |
| ·路网合理规模的确定 | 第80-81页 |
| ·成网条件下客流特性分析 | 第81-86页 |
| ·客流的时空特性 | 第81-84页 |
| ·客流的出行特性 | 第84页 |
| ·换乘站的客流特性 | 第84-86页 |
| ·成网条件下轨道交通线路能力 | 第86-91页 |
| ·共线运营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 | 第86-88页 |
| ·非共线运营条件下线路输送能力 | 第88-91页 |
| ·成网条件下轨道交通系统运输能力 | 第91-93页 |
| 6 结论 | 第93-95页 |
| ·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| 第93-94页 |
| ·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| 第94-9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5-99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99-103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