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·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特色 | 第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本文写作框架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板桥古镇的兴衰及价值特色认识 | 第16-29页 |
·板桥古镇的兴衰发展 | 第16-18页 |
·板桥古镇的价值特色认识 | 第18-28页 |
·板桥古镇的自然价值 | 第18-19页 |
·板桥古镇的历史价值 | 第19-24页 |
·板桥古镇的文化价值 | 第24-26页 |
·板桥古镇的旅游价值 | 第26-27页 |
·板桥古镇的科研价值 | 第27-2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旅游开发背景下板桥古镇的现状 | 第29-41页 |
·人口构成现状 | 第29页 |
·用地现状 | 第29页 |
·产业结构现状 | 第29-30页 |
·旅游资源现状 | 第30-34页 |
·文态资源 | 第30-31页 |
·生态资源 | 第31页 |
·物态资源 | 第31-34页 |
·道路及基础设施现状 | 第34-35页 |
·旅游背景下板桥古镇现状存在的问题 | 第35-40页 |
·旅游景点接待能力低下,旅游链尚未形成 | 第35页 |
·古镇缺乏必要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,环境质量差 | 第35-36页 |
·缺乏专业规划管理资金,新的建设正在侵蚀古镇的传统风貌 | 第36页 |
·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用地性质发生转变 | 第36-37页 |
·家庭结构的变化引起居住结构的不合理 | 第37-38页 |
·“空心化”现象 | 第38-39页 |
·老建筑年久失修,保护与更新处于两难境地 | 第39-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梳理 | 第41-58页 |
·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旅游地的保护与再生模式 | 第42-44页 |
·按照生态保护等级进行功能分区 | 第42-43页 |
·整合与重构 | 第43-44页 |
·以文化资源为主的旅游地的保护与再生模式 | 第44-54页 |
·新、旧区脱开布局 | 第45-47页 |
·划分保护等级范围与高度控制 | 第47-51页 |
·整治规划 | 第51-52页 |
·文化再生 | 第52-54页 |
·自然和文化双重资源的旅游地的保护与再生模式 | 第54-57页 |
·整体环境的保护 | 第54-56页 |
·一重一突(重视自然要素、突出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) | 第56-57页 |
·视资源状况划分功能分区 | 第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旅游开发背景下板桥古镇保护与再生模式研究 | 第58-78页 |
·板桥古镇保护与更新内容 | 第58-65页 |
·文态要素 | 第58-60页 |
·生态要素 | 第60-63页 |
·物态要素 | 第63-65页 |
·旅游开发背景下板桥古镇保护与更新模式探讨 | 第65-76页 |
·两种思路——整体(板桥古镇镇域)和局部(板桥古镇内各景点) | 第65-66页 |
·三种资源模式类型 | 第66-7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第六章 实证研究 | 第78-95页 |
·以文化资源为主的旅游地——青龙街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再生模式 | 第78-89页 |
·自然与文化双重资源旅游地——龙王塘农民公园的保护与再生模式 | 第89-9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结语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0页 |
附录A 建筑单体现状调查表 | 第100-111页 |
附录B 板桥古镇风景名胜及文化传说一览表 | 第111-114页 |
附录C 板桥古镇解放前部分商号名称一览表 | 第114-115页 |
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