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3页 |
一、涉诉信访的特征表现 | 第13-19页 |
(一) 从案件性质分析,存在以下特征 | 第14-16页 |
1、传统民事纠纷引发的上访案件占据多数 | 第14-15页 |
2、刑事上访案件中涉及杀人、伤害类案由的较为突出 | 第15页 |
3、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、引发的新问题在涉诉信访案件中反映突出 | 第15-16页 |
4、行政类上访案件有继续快速猛增的势头 | 第16页 |
(二) 从上访人的诉求来看,目前的涉诉信访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| 第16页 |
(三) 从年龄结构、文化水平分析 | 第16-17页 |
(四) 从信访形式看跨度时间长、进京次数多,而且多表现为非正常进京上访 | 第17-18页 |
1、上访人上访时间长,次数多,年度跨度大,甚至产生职业上访人 | 第17页 |
2、从上访地点看,多在敏感时段到敏感地段或中央国家机关上访 | 第17页 |
3、上访行为的危害性明显增大 | 第17-18页 |
(五) 从处理结果看,化解息诉工作难度非常大 | 第18-19页 |
二、涉诉信访成因分析 | 第19-25页 |
(一) 传统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| 第19页 |
(二) 法院方面的因素 | 第19-20页 |
1、司法行为不规范引发信访 | 第19-20页 |
2、法院内部配置资源不均,诉讼压力较大 | 第20页 |
3、司法权威不高引发信访 | 第20页 |
(三) 信访人自身的因素 | 第20-22页 |
1、因传统观念与现代司法文明的冲突引起上访 | 第20-21页 |
2、因维权意识的增强与法律素养缺乏之间的矛盾而引起上访 | 第21页 |
3、因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与司法功能预期过高之间的矛盾而引起上访 | 第21页 |
4、部分上访人无理缠访、闹访与法院等有关部门应对措施乏力之间的矛盾造成上访 | 第21-22页 |
(四) 立法或形势政策方面的因素 | 第22-23页 |
1、立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审判的需要,缺乏对涉诉上访案件形成的制约 | 第22页 |
2、政策与法律之间的不协调引起上访 | 第22页 |
3、行政执法与司法不协调引起上访 | 第22页 |
4、涉诉上访是社会转型期矛盾冲突加剧所必然表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| 第22-23页 |
(五) 其他原因 | 第23-25页 |
1、媒体和舆论的负面导向作用不可忽视,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上访 | 第23页 |
2、个别律师、法律工作者对当事人不能正确引导,在涉诉信访中起了负作用 | 第23-25页 |
三、当前解决涉诉信访的方式 | 第25-30页 |
(一) 修订法律,畅通申诉渠道 | 第25-27页 |
1、再审制度修订的基本背景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| 第25页 |
2、民诉法修订后信访形势的变化和特点 | 第25-27页 |
(二) 行政手段化解息诉 | 第27-28页 |
1、涉诉信访案件的处理多采用行政手段 | 第27-28页 |
2、"快餐式截访、拦访、劝回、稳控等方式"的运用 | 第28页 |
(三) 学者的建议 | 第28-30页 |
四、解决涉诉信访的机制建议 | 第30-39页 |
(一) 国外解决涉诉信访的方式以及借鉴 | 第30-31页 |
(二) 关于诉的解决机制建议 | 第31-33页 |
1、建立三审终审制 | 第31-32页 |
2、明确司法终结制度 | 第32-33页 |
3、规定严格的再审程序 | 第33页 |
(三) 关于访的解决机制建议 | 第33-39页 |
1、在各级人大之下,设立专门的信访机构 | 第33-34页 |
2、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| 第34-38页 |
3、建立司法救助制度,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| 第38-39页 |
结束语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