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无线通信论文

无线通信中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的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符号说明第12-13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3-23页
 §1.1 网络编码技术概述第13-18页
  §1.1.1 基本原理第14-15页
  §1.1.2 构造方法第15页
  §1.1.3 实用编码设计及优化第15-17页
  §1.1.4 网络编码的应用第17-18页
 §1.2 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第18-21页
  §1.2.1 研究意义第18-20页
  §1.2.2 研究现状第20-21页
 §1.3 论文主要贡献第21-22页
 §1.4 论文组织结构第22-23页
第二章 无线中继通信第23-32页
 §2.1 最大流最小割定理第23-24页
 §2.2 高斯多接入信道第24-26页
 §2.3 高斯广播信道第26-27页
 §2.4 三节点双向无线中继通信模型第27-29页
 §2.5 莱斯衰落信道第29-31页
  §2.5.1 概率密度函数第29-30页
  §2.5.2 莱斯因子K第30-31页
  §2.5.3 莱斯信道的适用场景第31页
 §2.6 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三章 双向无线中继通信中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第32-49页
 §3.1 概述第32-33页
 §3.2 二阶段双向中继通信第33-36页
  §3.2.1 多接入(MA)阶段第33-34页
  §3.2.2 去噪转发(DNF)第34-35页
  §3.2.3 广播(BC)阶段第35页
  §3.2.4 使用去噪转发(DNF)方案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第35-36页
 §3.3 去噪映射网络编码和星座设计第36-48页
  §3.3.1 采用QPSK调制时的4符号去噪映射第37-40页
  §3.3.2 去噪映射的设计方法——最近邻居成簇算法第40-43页
  §3.3.3 最小欧氏距离性能分析第43-44页
  §3.3.4 非常规的5符号星座设计第44-45页
  §3.3.5 端到端吞吐量性能仿真第45-48页
 §3.4 本章小结第48-49页
第四章 一种新颖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改进设计方法第49-62页
 §4.1 引言第49-50页
 §4.2 无失真信源编码第50-53页
  §4.2.1 霍夫曼(Huffman)码第51-52页
  §4.2.2 r元霍夫曼码第52-53页
 §4.3 莱斯因子变化对去噪映射网络编码码字方案选择的影响第53-54页
 §4.4 物理层网络编码与信源编码的联合设计第54-58页
 §4.5 仿真评估与分析第58-60页
 §4.6 本章小结第60-62页
第五章 总结与展望第62-65页
 §5.1 论文工作总结第62-63页
 §5.2 课题研究展望第63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71页
致谢第71-7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-73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层政府组织形态能被信息技术改变吗?--以上海市X镇政府为例
下一篇:基于IEEE 802.16 WMAN QoS机制的研究和优化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