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3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13-23页 |
·岩羊研究概述 | 第13-16页 |
·岩羊的分类学地位 | 第13页 |
·岩羊的形态和年龄 | 第13页 |
·岩羊的分布和家域 | 第13-14页 |
·岩羊的集群行为和活动节律 | 第14-15页 |
·岩羊的栖息地选择和食性 | 第15-16页 |
·人为干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·贺兰山地区人为干扰现状 | 第17页 |
·人为干扰研究进展 | 第17-23页 |
·进展概述 | 第17-18页 |
·面对干扰的两种主要反应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人为干扰反应的衡量指标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人为干扰反应的影响因子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3-26页 |
·气候特点 | 第23-24页 |
·植被特征 | 第24页 |
·野生动物资源 | 第24-25页 |
·人类活动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冬夏岩羊人为干扰反应的群体差异 | 第26-3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样线设置 | 第27页 |
·岩羊人为干扰反应行为观察 | 第27-28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28-29页 |
·岩羊对不同干扰源的反应差异 | 第28页 |
·群大小对岩羊反应距离影响 | 第28页 |
·群类型对岩羊反应距离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·结果 | 第29-33页 |
·不同干扰源下岩羊反应差异 | 第29页 |
·冬季群大小对岩羊反应距离影响 | 第29-30页 |
·冬季群类型对岩羊反应距离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夏季群大小对岩羊反应距离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夏季群类型对岩羊反应距离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讨论 | 第33-36页 |
·干扰源对岩羊的干扰反应行为的差异 | 第33-34页 |
·群大小对干扰反应行为的作用 | 第34-35页 |
·群类型间干扰反应行为的差异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夏季影响岩羊人为干扰反应因素的逻辑斯蒂回归分析 | 第36-46页 |
·研究区域 | 第37-38页 |
·野外观察 | 第38-39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39-42页 |
·结果 | 第42-44页 |
·模型选择 | 第42-43页 |
·反应发生比 | 第43-44页 |
·讨论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宁夏贺兰山岩羊人为干扰反应距离的冬夏差异 | 第46-5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6-47页 |
·样线设置 | 第46页 |
·岩羊人为干扰反应行为观察 | 第46-47页 |
·岩羊个体可视度的观察 | 第47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47页 |
·结果 | 第47-49页 |
·岩羊反应距离的季节差异 | 第47-48页 |
·岩羊可视度的季节差异 | 第48页 |
·岩羊反应距离和可视度的相关关系 | 第48-49页 |
·讨论 | 第49-52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52-56页 |
·结论 | 第52-53页 |
·贺兰山岩羊冬季和夏季反应距离的群体差异 | 第52页 |
·贺兰山岩羊夏季反应行为的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| 第52-53页 |
·贺兰山岩羊冬季反应距离的差异和可视度关系 | 第53页 |
·展望 | 第53-56页 |
·岩羊人为干扰反应的深入研究 | 第53-54页 |
·贺兰山对岩羊的环境容纳量研究 | 第54-55页 |
·岩羊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8页 |
附录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