绪论 | 第1-21页 |
第一章 在宋辽矛盾制约下的西北民族关系 | 第21-51页 |
一、 辽与中原政权竞争构建政治秩序 | 第22-26页 |
(一) 新形势下的南北朝 | 第22-23页 |
(二) 阿保机与五代诸王朝竞争构建政治秩序 | 第23页 |
(三) 辽圣宗与宋竞争构建政治秩序 | 第23-26页 |
二、 李继迁叛宋附辽后党项势力的发展 | 第26-34页 |
(一) 继迁叛宋附辽 | 第26-28页 |
(二) 继迁恢复五州故土并攻占灵州 | 第28-32页 |
(三) 德明、元昊对河西的占领 | 第32-34页 |
三、 辽与西夏对甘州回鹘的进攻 | 第34-39页 |
(一) 甘州回鹘政权的建立 | 第35-36页 |
(二) 辽圣宗遣军远征甘州回鹘 | 第36-37页 |
(三) 西夏配合辽军进攻甘州 | 第37-39页 |
四、 河西吐蕃、甘州回鹘联宋抗夏失败与宋初西部政策的关系 | 第39-49页 |
(一) 河西吐蕃、甘州回鹘联宋抗夏 | 第39-42页 |
(二) 宋初对西部的经营:以真宗朝对潘罗支的封授为例 | 第42-49页 |
五、 结语 | 第49-51页 |
第二章 在宋夏矛盾制约下的西北民族关系 | 第51-83页 |
一、 宋夏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| 第51-52页 |
二、 辽对西夏的遏制政策及其结束 | 第52-67页 |
(一) 党项势力的发展破坏了辽与宋竞争构建政治秩序的战略意图 | 第53-56页 |
(二) 辽对西夏的遏制政策 | 第56-64页 |
(三) 辽解除对西夏的遏制 | 第64-67页 |
三、 《平戎策》的实施与夏蕃联盟抗宋 | 第67-76页 |
(一) 《平戎策》之梗概 | 第67-69页 |
(二) 王安石支持王韶发动熙河之役 | 第69-70页 |
(三) 《临川文集》载《与王子纯书(三)》考 | 第70-73页 |
(四) 章惇主使王赡、蔡京主使王厚发动河湟之役 | 第73-74页 |
(五) 夏蕃联盟抗宋的原因 | 第74-76页 |
四、 喀喇汗王朝为开展丝路贸易与西夏进行的斗争 | 第76-81页 |
(一) 喀喇汗王朝攻灭于阗 | 第76-77页 |
(二) 喀喇汗王朝与宋朝的关系 | 第77-79页 |
(三) 与北宋联兵进攻西夏 | 第79-81页 |
五、 结语 | 第81-83页 |
第三章 在夏金矛盾制约下的西北民族关系 | 第83-110页 |
一、 稳定的夏金关系 | 第83-96页 |
(一) 夏金君臣关系的确立 | 第83-87页 |
(二) 夏金友好关系的出现 | 第87-90页 |
(三) 夏金友好关系发展的表现 | 第90-96页 |
二、 西夏在金与西域之间的桥梁作用 | 第96-103页 |
(一) 西夏丝路贸易的阶段性 | 第96-99页 |
(二) 在夏金矛盾制约下的丝路贸易 | 第99-103页 |
三、 蒙古崛起与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结束 | 第103-108页 |
(一) 蒙古政权的建立 | 第103页 |
(二) 夏金关系破裂 | 第103-105页 |
(三) 蒙夏战争 | 第105-107页 |
(四) 畏兀儿亦都护归降蒙古 | 第107-108页 |
(五) 蒙古灭西辽 | 第108页 |
四、 结语 | 第108-110页 |
第四章 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北诸族经济、文化交流 | 第110-121页 |
一、 经济领域的交流 | 第110-115页 |
(一) 生产技术的相互影响、传授,发展本地区的民族经济 | 第110-111页 |
(二) 商业贸易促进民族间经济往来 | 第111-113页 |
(三) 贡使贸易 | 第113-115页 |
二、 文化领域的交流 | 第115-121页 |
(一) 西夏与宋、辽、金的文化交流 | 第115-118页 |
(二) 吐蕃、回鹘与宋、辽、金的文化交流 | 第118-119页 |
(三) 西夏、吐蕃、回鹘之间的文化交流 | 第119-121页 |
尾论 | 第121-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