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6页 |
| 一、 引论 | 第6-11页 |
| (一) 理论视角的选择 | 第6-8页 |
| (二) 研究方法 | 第8-9页 |
| (三) 社区概况及调查所涉及学校简介 | 第9-11页 |
| 二、 行动的背景及影响行动者的资源类型 | 第11-15页 |
| (一) 行动的背景 | 第11-13页 |
| (二) 几种资源类型 | 第13-15页 |
| 三、 参与交换的行动者们 | 第15-26页 |
| (一) 民工家庭 | 第15-20页 |
| (二) 民工小学举办者 | 第20-25页 |
| (三) 民工小学教师 | 第25-26页 |
| 四、 行动者资源交换中的关系 | 第26-34页 |
| (一) 民工家庭与民工小学举办者:信任关系 | 第27-31页 |
| (二) 民工小学教师与民工小学举办者:权威关系 | 第31-34页 |
| 五、 交换的结果 | 第34-42页 |
| (一) 对规则的反叛与制度的修正 | 第35-39页 |
| (二) 法人行动者特质的形成 | 第39-42页 |
| 六、 思考与建议 | 第42-46页 |
| (一) 失范因素对制度的构成作用 | 第42-43页 |
| (二) 民工小学所引出的问题及应对建议 | 第43-46页 |
| 主要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| 后记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