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事证据展示制度之研究
前言 | 第1-8页 |
第一部分 外国刑事证据展示制度简介 | 第8-34页 |
一、 英国的刑事证据展示制度 | 第8-14页 |
(一) 侦查官员的保存证据义务 | 第9-10页 |
(二) 检察官的证据展示义务 | 第10-12页 |
(三) 辩护一方的证据展示 | 第12-13页 |
(四) 对证据展示范围的司法审查 | 第13页 |
(五) 公共利益豁免 | 第13-14页 |
(六) 辩护方不承担展示证据义务的后果 | 第14页 |
二、 美国的刑事证据展示制度 | 第14-25页 |
(一) 美国证据展示的发展历史 | 第14-19页 |
(二) 控方向辩方展示的证据范围及例外 | 第19-22页 |
(三) 辩方向控方展示的证据范围及例外 | 第22-24页 |
(四) 美国刑事证据展示制度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三、 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据展示制度 | 第25-31页 |
(一) 日本的证据展示制度 | 第25-29页 |
(二) 意大利的证据展示制度 | 第29-30页 |
(三) 其他国家对辩护人阅卷权的规定 | 第30-31页 |
四、 外国刑事证据展示制度评价 | 第31-34页 |
第二部分 中国刑事证据展示制度的构建 | 第34-56页 |
一、 我国现行的相关规定 | 第34-41页 |
(一) 侦查阶段控辩双方的权利 | 第34-37页 |
(二) 起诉阶段律师阅卷权 | 第37-39页 |
(三) 律师的调查取证权问题 | 第39-40页 |
(四) 评价 | 第40-41页 |
二、 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展示制度的利弊分析 | 第41-46页 |
(一) 我国构建证据展示制度的利处 | 第41-43页 |
(二) 我国构建证据展示制度的弊端分析 | 第43-46页 |
三、 构建我国刑事证据展示制度的具体设想 | 第46-56页 |
(一) 证据展示的主体 | 第46-48页 |
(二) 证据展示的“双轨制” | 第48-49页 |
(三) 证据展示的适用范围 | 第49-52页 |
(四) 证据展示的时间、地点 | 第52-54页 |
(五) 证据展示的方式 | 第54页 |
(六) 违反证据展示义务的制裁 | 第54-55页 |
(七) 法官在证据展示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55-56页 |
结束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书目 | 第57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