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理学论文--感应性与植物运动论文--协迫生理学论文

小金海棠和香橙耐缺铁机理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13页
英文摘要第13-20页
第一部分 文献综述第20-45页
 1.1 铁对生物体的作用第20-24页
 1.2 铁在地壳中的存在状态及分布第24-28页
 1.3 缺铁对植物造成的影响第28-33页
 1.4 胁迫条件下铁的吸收机理和长距离运输第33-38页
 1.5 植物缺铁的研究进展第38-41页
 1.6 果树的铁营养问题第41-45页
第二部分 引言第45-49页
 2.1 研究的目地意义第45页
 2.2 实验设计和技术路线第45-48页
 2.3 主要研究内容第48-49页
第三部分 香橙在铁胁迫下的生理反应研究第49-71页
 3.1 材料与方法第49-52页
  3.1.1 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培养第49页
  3.1.2 培养液的成分及用量第49-50页
  3.1.3 根系质子分泌的测定第50页
   3.1.3.1 用染色定位法测定根际的pH变化第50页
   3.1.3.2 用pH计测定培养液pH变化第50页
  3.1.4 根三价铁螯合物还原酶活力的测定第50-51页
   3.1.4.1 酶活力染色定位测定法第50页
   3.1.4.2 离体根三价铁螯合物还原酶活力的分光光度测定法第50-51页
  3.1.5 根的形态变化研究第51页
   3.1.5.1 根长度的测定第51页
   3.1.5.2 根形态的电镜扫描第51页
  3.1.6 缺铁症状的调查第51页
   3.1.6.1 砧木间症状的差异第51页
   3.1.6.2 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51页
  3.1.7 叶片的铁含量分析第51页
  3.1.8 砧木田间症状的观察及土壤分析第51-52页
 3.2 结果与分析第52-66页
  3.2.1 田间状态下香橙和枳的表现第52-53页
   3.2.1.1 田间土壤的pH和基本性状第52-53页
   3.2.1.2 田间状态下香橙和枳的症状分析第53页
   3.2.1.3 田间状态下香橙和枳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第53页
  3.2.2 营养液培养的香橙和枳的表现第53-56页
   3.2.2.1 香橙和枳缺铁症状的差异第53页
   3.2.2.2 香橙和枳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差异第53-55页
   3.2.2.3 香橙和枳的叶片活性铁含量的差异第55-56页
  3.2.3 营养液培养的香橙和枳根系H~-分泌的变化趋势和分泌区域定位第56-60页
   3.2.3.1 根系H~-分泌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定位第56-58页
   3.2.3.2 培养液的pH变化趋势第58-60页
  3.2.4 根系FCR活性的时间变化曲线和还原区域的定位第60-64页
   3.2.4.1 根系FCR还原区域定位第60-62页
   3.2.4.2 FCR活力的时间变化曲线第62-63页
   3.2.4.3 不同缺铁处理对FCR活力的影响第63-64页
  3.2.5 缺铁胁迫下根的形态变化趋势第64-66页
   3.2.5.1 缺铁胁迫下根的形态变化特点第64-65页
   3.2.5.2 根吸收区域的电镜扫描第65-66页
 3.3 讨论第66-70页
  3.3.1 土壤pH与土壤可溶性铁第66-67页
  3.3.2 关于根际pH的测定方法第67页
  3.3.3 根系质子分泌能力与耐缺铁的关系第67-68页
  3.3.4 关于根系ECR活力的测定方法第68页
  3.3.5 根系FCR活力与耐缺铁的关系第68页
  3.3.6 关于铁的含量问题第68-69页
  3.3.7 缺铁诱导的形态变化与生理反应第69-70页
 3.4 小结第70-71页
第四部分 小金海棠在铁胁迫下的生理反应研究及无性系的建立第71-84页
 4.1 材料与方法第71-73页
  4.1.1 小金海棠和丽江山荆子实生苗的准备第71页
  4.1.2 小金海棠和丽江山荆子的嫁接实验第71-72页
  4.1.3 小金海棠和丽江山荆子的营养液培养第72页
  4.1.4 小金海棠和丽江山荆子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72页
  4.1.5 小金海棠和丽江山荆子根系质子分泌测定第72页
  4.1.6 小金海棠和丽江山荆子根系FCR活力染色定位测定第72页
  4.1.7 小金海棠和丽江山荆子叶片FCR活力染色定位测定第72页
  4.1.8 小金海棠无性系的建立第72-73页
   4.1.8.1 培养基第72页
   4.1.8.2 无菌材料的获得第72-73页
   4.1.8.3 小金海棠的培养条件第73页
   4.1.8.4 增殖培养第73页
   4.1.8.5 生根培养第73页
   4.1.8.5 移栽第73页
 4.2 结果与讨论第73-82页
  4.2.1 小金海棠和丽江山荆子实生苗在田间的生长状况第73页
  4.2.2 小金海棠砧和丽江山荆子砧上的接穗生长状况第73-76页
  4.2.3 小金海棠砧和丽江山荆子砧上的接穗叶片叶绿素含量第76-77页
  4.2.4 小金海棠和丽江山荆子根系的质子分泌比较第77-78页
  4.2.5 小金海棠和丽江山荆子根系的FCR活性差异第78-80页
  4.2.6 小金海棠和丽江山荆子叶片FCR活性差异第80页
  4.2.7 无性系的建立第80-82页
   4.2.7.1 试管苗的增殖第80-81页
   4.2.7.2 不同培养基和激素水平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第81页
   4.2.7.3 生根与移栽第81-82页
 4.3 小结第82-84页
第五部分 铁胁迫下香橙和小金海棠三价铁螯合物还原酶基因的表达研究第84-97页
 5.1 材料与方法第84-86页
  5.1.1 材料的处理与取样的时间第84页
  5.1.2 探针的制做与标记第84-85页
  5.1.3 标记效率的检测第85页
  5.1.4 组织印迹第85-86页
  5.1.5 组织印迹的Northern杂交第86页
 5.2 结果与分析第86-92页
  5.2.1 质粒的提取与酶切第86-87页
  5.2.2 探针的标记与标记效率的检测第87页
  5.2.3 香橙和枳各营养器官的组织印迹mRNA Northern杂交第87-89页
  5.2.4 小金海棠和丽江山荆子各营养器官的组织印迹mRNA Northern杂交第89-91页
  5.2.5 FRO2-like表达的种间差异第91页
  5.2.6 FRO2-like表达的空间特点第91-92页
 5.3 讨论第92-96页
  5.3.1 FCR在植物根中的分布第92页
  5.3.2 FCR在根以外的营养器官中的分布及铁跨细胞膜的运输第92-93页
  5.3.3 酶活性的调控第93页
  5.3.4 铁长距离运输中FCR作用第93-95页
  5.3.5 组织印迹杂交在木本植物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应用第95页
  5.3.6 关于探针的标记方法第95-96页
 5.4 小结第96-97页
第六部分 总结第97-101页
参考文献第101-111页
附录一 文中缩写词第111-112页
附录二 已克隆的真核生物铁吸收转运系统相关基因第112-113页
作者简介第113-114页
学习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第114-115页
致谢第115-116页

论文共11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的分离和转化研究
下一篇:变叶海棠遗传多样性起源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