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仪器、仪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结构论文

精密机械仿生热稳定构件研究

全文摘要第1-6页
英文摘要第6-9页
致谢第9-13页
主要符号表第13-15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5-23页
 §1.1 精密机械热变形控制的重要意义第15-16页
 §1.2 国内外精密机械热态精度控制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§1.3 仿生智能结构发展动态第17-21页
 §1.4 仿生智能结构在精密机械热变形控制中的应用第21-22页
 §1.5 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2-23页
第二章 热压电弹性介质基本理论研究第23-38页
 §2.1 引言第23页
 §2.2 热压电弹性基本方程第23-31页
  §2.2.1 热压电介质基本方程第23-28页
  §2.2.2 横向同性热压电介质本构关系第28-29页
  §2.2.3 热压电弹性介质的控制方程第29-31页
 §2.3 广义线性热压电弹性理论第31-37页
  §2.3.1 热压电弹性非线性理论方程第31-33页
  §2.3.2 热压电弹性介质线性理论方程组第33-34页
  §2.3.3 压电介质能量守恒方程第34-35页
  §2.3.4 广义热压电弹性介质控制方程解的唯一性第35-37页
 §2.4 本章小结第37-38页
第三章 仿生热稳定构件压电材料特性研究第38-53页
 §3.1 引言第38-39页
 §3.2 压电介质的压电性第39-41页
  §3.2.1 压电效应的基本概念第39-40页
  §3.2.2 晶体压电性产生机理第40-41页
 §3.3 压电材料及其特性分析第41-52页
  §3.3.1 压电材料第41-43页
  §3.3.2 压电材料制备工艺第43-48页
  §3.3.3 压电材料特性研究第48-52页
 §3.4 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四章 仿生热稳定构件压电变换器的研究第53-63页
 §4.1 引言第53页
 §4.2 压电变换器的理论建模研究第53-60页
  §4.2.1 动态有限元法第53-58页
  §4.2.2 阻抗建模分析法第58-60页
 §4.3 机电转化率及其影响因素第60-62页
 §4.4 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五章 仿生热稳定压电主动构件的研究第63-73页
 §5.1 引言第63页
 §5.2 压电堆工作机理第63-65页
 §5.3 压电主动构件性能的影响因素第65-69页
  §5.3.1 压电堆的物理参数第65页
  §5.3.2 压电片连接层影响因素第65-66页
  §5.3.3 预压弹簧刚度的影响第66-67页
  §5.3.4 压电堆等效电容第67-69页
 §5.4 压电主动构件结构设计第69-70页
 §5.5 压电主动构件特性测试第70-72页
 §5.6 本章小结第72-73页
第六章 仿生热稳定构件的传感器配置及其模态控制第73-87页
 §6.1 引言第73-74页
 §6.2 热压电介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第74-77页
 §6.3 仿真计算及传感器布置第77-79页
  §6.3.1 仿生热稳定构件工作机理第77页
  §6.3.2 传感器的布置原则第77页
  §6.3.3 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第77-79页
 §6.4 智能结构模态控制第79-86页
  §6.4.1 压电智能板的基本方程第79-80页
  §6.4.2 压电模态传感器的设计第80-82页
  §6.4.3 压电模态致动器的设计第82-84页
  §6.4.4 压电智能板的模态控制第84-85页
  §6.4.5 仿真算例第85-86页
 §6.5 本章小结第86-87页
第七章 仿生热稳定构件的致动器优化配置第87-96页
 §7.1 引言第87页
 §7.2 热压电介质动力学模型第87-89页
 §7.3 有限元计算及结果分析第89-90页
 §7.4 可控度和致动器优化配置第90-94页
  §7.4.1 可控性第90-92页
  §7.4.2 可控度第92-93页
  §7.4.3 仿真算例与结论第93-94页
 §7.5 本章小结第94-96页
第八章 精密机械仿生热稳定构件实验研究第96-104页
 §8.1 精密机械仿生热稳定构件实验系统总体设计第96-97页
 §8.2 精密机械仿生热稳定构件实验系统硬软件设计第97-100页
  §8.2.1 精密机械仿生热稳定构件实验系统硬件设计第97-98页
  §8.2.2 精密机械仿生热稳定构件实验系统软件设计第98-100页
 §8.3 精密机械仿生热稳定构件实验系统分析第100页
 §8.4 模拟电主轴仿生热稳定实验研究第100-103页
  §8.4.1 热源强度相同、工作电压不同时热变形实验第100-101页
  §8.4.2 工作电压相同、热源强度不同时热变形实验第101-103页
 §8.5 本章小结第103-104页
第九章 结论与展望第104-107页
 §9.1 主要结论第104-105页
 §9.2 展望第105-107页
参考文献第107-120页
附录A 照片资料第120-121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第121-122页

论文共1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537-1放射性废物库环境地质评价
下一篇:混沌信号的非线性自适应预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