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内涵 | 第10-15页 |
(一) 预算监督的概念 | 第10页 |
1. 政府预算 | 第10页 |
2. 预算监督 | 第10页 |
(二) 我国预算监督机制的构成 | 第10-11页 |
1. 人大预算监督 | 第10-11页 |
2. 政府监督 | 第11页 |
3. 财政监督 | 第11页 |
4. 审计监督 | 第11页 |
(三) 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特点 | 第11-13页 |
1. 权威性 | 第12页 |
2. 专属性 | 第12页 |
3. 规范性 | 第12-13页 |
4. 独立性 | 第13页 |
(四) 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 完善地方人大预算监督,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| 第13-14页 |
2. 完善地方人大预算监督,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| 第14页 |
3. 完善地方人大预算监督,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| 第14-15页 |
二、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主要内容 | 第15-23页 |
(一) 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依据 | 第15-16页 |
1. 理论依据 | 第15-16页 |
2. 法律依据 | 第16页 |
(二) 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基本原则 | 第16-18页 |
1. 依法监督的原则 | 第16-17页 |
2. 先预算后支出的原则 | 第17页 |
3. 确保收支平衡的原则 | 第17页 |
4. 集体决定的原则 | 第17-18页 |
(三) 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主要内容 | 第18-20页 |
1. 预算执行情况 | 第18-19页 |
2. 预算调整 | 第19-20页 |
(四) 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具体形式 | 第20-23页 |
1. 听取和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| 第20页 |
2. 询问和质询 | 第20-21页 |
3. 特定问题调查 | 第21页 |
4. 撤销不适当的预算决定 | 第21页 |
5. 组织执法检查 | 第21页 |
6. 组织人大代表进行视察和专题调查 | 第21-23页 |
三、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3-29页 |
(一) 预算监督的主体不适应 | 第23-24页 |
1. 内在动力不足 | 第23页 |
2. 监督力量薄弱 | 第23-24页 |
(二) 预算监督的客体不规范 | 第24-25页 |
1. 预算编制不完整 | 第24-25页 |
2. 预算编制滞后 | 第25页 |
3. 预算自身缺乏稳定性 | 第25页 |
(三) 预算监督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| 第25-26页 |
1. 法律规定过于原则 | 第25-26页 |
2. 法律责任缺位和虚化 | 第26页 |
(四) 预算监督的工作机制不完善 | 第26-29页 |
1. 预算监督方式单一 | 第26-27页 |
2. 审议预算案时间过短 | 第27页 |
3. 预算执行的动态监督机制不完善 | 第27-29页 |
四、国外立法机构预算监督情况及启示 | 第29-34页 |
(一) 国外立法机构预算监督情况 | 第29-31页 |
1. 英国预算监督情况 | 第29-30页 |
2. 美国预算监督情况 | 第30页 |
3. 日本预算监督情况 | 第30-31页 |
4. 德国预算监督情况 | 第31页 |
(二) 借鉴与启示 | 第31-34页 |
1. 监督主体必须分工明确、相互制衡 | 第31-32页 |
2. 必须树立预算即法的理念 | 第32页 |
3. 必须以严密的制度和程序作为保证 | 第32页 |
4. 必须有强有力的专业力量作为支持 | 第32-34页 |
五、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机制的完善 | 第34-41页 |
(一) 建立健全适合地方特点的预算监督法规体系 | 第34-36页 |
1. 健全预算监督法规体系 | 第34页 |
2. 明确预算、决算案遭到否决的法律后果 | 第34-35页 |
3. 强化政府预算的法律效力 | 第35-36页 |
(二) 建立完善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运行机制 | 第36-37页 |
1. 完善预算审查程序 | 第36-37页 |
2. 调整预算审议的时间 | 第37页 |
3. 加强对政府预算的动态监控 | 第37页 |
(三) 促进预算信息的公开化 | 第37-39页 |
1. 实行预算信息公开制度 | 第38页 |
2. 实行预算执行信息共享 | 第38-39页 |
(四) 提高人大代表的预算监督水平 | 第39-41页 |
结束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