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南部桉树引种与施肥效果研究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2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0-32页 |
·引言 | 第20-2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20-21页 |
·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| 第2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| 第21-29页 |
·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·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| 第29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贵州南部早期引种桉树的调查与评价 | 第32-38页 |
·调查方法与范围 | 第32页 |
·调查结果 | 第32-34页 |
·贵州桉树早期引种栽培概况 | 第32-33页 |
·贵州早期引种桉树保存状况 | 第33-34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7页 |
·讨论与建议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贵州南部地区桉树树种/种源试验 | 第38-62页 |
·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| 第38-44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8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38-4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1-4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4-60页 |
·树种/种源适应性 | 第44-47页 |
·单点试验生长差异性分析 | 第47-53页 |
·两点联合分析 | 第53-56页 |
·树种/种源的早期生长过程 | 第56-57页 |
·参试树种/种源稳定性评价 | 第57-58页 |
·树种/种源的综合评价 | 第58-60页 |
·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四章 贵州中部邓恩桉种源/家系的早期选择 | 第62-73页 |
·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| 第62-64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62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62-63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63-6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64-71页 |
·邓恩桉种源树高生长节律分析 | 第64-66页 |
·参试种源/家系各生长性状差异显著性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各性状多重比较 | 第67-69页 |
·遗传力估算 | 第69-70页 |
·优良种源/家系选择 | 第70-71页 |
·入选种源/家系联合分析 | 第71页 |
·小结 | 第71-73页 |
第五章 桉树无性系选择 | 第73-100页 |
·无性系试验Ⅰ——无性系小试 | 第73-79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73-7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4-78页 |
·小结 | 第78-79页 |
·无性系试验Ⅱ——无性系对比试验 | 第79-83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7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9-82页 |
·小结和讨论 | 第82-83页 |
·无性系试验Ⅲ——耐寒无性系筛选试验 | 第83-10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83-8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85-97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97-100页 |
第六章 微量元素硼对桉树生长的影响研究 | 第100-11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00-102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100页 |
·材料与试验设计 | 第100-10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01-10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02-111页 |
·施B 对尾巨桉无性系保存率的影响 | 第102页 |
·施硼对尾巨桉无性系生长和形质性状的差异 | 第102-103页 |
·生长及形质性状差异比较 | 第103-105页 |
·硼对桉树生长过程的影响及基肥施硼的时效性 | 第105-107页 |
·B 肥对叶片养分的影响 | 第107-111页 |
·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第七章 尾巨桉无性系冬季施肥的生长效应 | 第113-12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13-114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113页 |
·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13-114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114-122页 |
·施肥对尾巨桉无性系生长的影响 | 第114-115页 |
·不同施肥处理下生长性状多重比较 | 第115-117页 |
·尾巨桉无性系对施肥季节的生长反应 | 第117-119页 |
·施肥季节和施肥量选择 | 第119-120页 |
·不同时期施肥与生长的相关分析 | 第120页 |
·叶片养分分析 | 第120-122页 |
·小结 | 第122-125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25-131页 |
·结论 | 第125-127页 |
·讨论 | 第127-129页 |
·展望 | 第129-1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1-139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139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