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 
| 第一章 绪论 | 第8-16页 | 
|    ·通信行业时代背景 | 第8-14页 | 
|      ·当前电信业PEST分析 | 第8-11页 | 
|      ·移动在行业内的SWOT分析 | 第11-14页 | 
|    ·实施移动市到县本地骨干传输网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| 第14-16页 | 
|      ·建立竞争优势的需要 | 第14-15页 | 
|      ·满足当前网络扩容建设的需要 | 第15页 | 
|      ·提高业务安全性的需要 | 第15-16页 | 
| 第二章 移动地市本地骨干传输网介绍 | 第16-19页 | 
|    ·移动地市本地骨干传输网的概念 | 第16-18页 | 
|    ·移动地市本地骨干传输网的建设发展历程 | 第18页 | 
|    ·移动地市本地骨干传输网的光缆线路配套建设情况 | 第18-19页 | 
| 第三章 当前移动本地骨干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划必要性分析 | 第19-21页 | 
|    ·容量需求逐年增大,本地骨干网建设疲于应付 | 第19页 | 
|    ·缺乏长远规划,摞补丁式扩容建设造成网络结构无序 | 第19-20页 | 
|    ·区域通信业务集中于某个骨干平面 | 第20页 | 
|    ·网络保护方式单一、各地市传输阻断事故频传 | 第20页 | 
|    ·光缆资源仍然不够丰富安全 | 第20-21页 | 
| 第四章 移动地市本地骨干传输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1-23页 | 
|    ·传输网在移动公司成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定位 | 第21页 | 
|      ·移动公司成立之初的空白期 | 第21页 | 
|      ·传输专业建立后的发展和后期定位 | 第21页 | 
|    ·移动本地骨干传输网的投资和规划管理 | 第21-22页 | 
|    ·传输技术人员短缺和培养的滞后 | 第22页 | 
|    ·ASON、波分等新技术和现有SDH技术灵活应用不足 | 第22-23页 | 
| 第五章 全面着手建设大而强的地市本地骨干传输网 | 第23-28页 | 
|    ·准确定位传输网在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地位 | 第23页 | 
|    ·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| 第23页 | 
|    ·重视ASON、DWDM等新技术和对SDH技术潜力的挖掘和应用 | 第23-28页 | 
|      ·ASON的应用 | 第23-26页 | 
|      ·DWDM技术的应用 | 第26-27页 | 
|      ·SDH技术潜力的挖掘和灵活应用 | 第27-28页 | 
| 第六章 地市本地骨干传输网规划实例 | 第28-41页 | 
|    ·泰安移动本地骨干传输网现状 | 第28-31页 | 
|    ·泰安移动本地骨干传输网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4页 | 
|      ·业务分配不均衡 | 第31页 | 
|      ·县市区域单节点汇聚造成出局光芯资源大量消耗 | 第31-32页 | 
|      ·带宽不敷使用 | 第32-34页 | 
|    ·泰安移动本地骨干传输网承载业务分析 | 第34页 | 
|    ·泰安移动本地骨干传输网规划方案 | 第34-37页 | 
|      ·建设方案一:叠加建设市到县10G本地骨干环网 | 第34-35页 | 
|      ·改进方案一、二 | 第35-36页 | 
|      ·改进方案三、四 | 第36-37页 | 
|    ·泰安移动本地骨干传输网规划方案的选择 | 第37-40页 | 
|    ·泰安移动本地骨干传输网的演进路线 | 第40-41页 | 
| 第七章 泰安移动08年本地骨干传输网规划项目的工程实施 | 第41-45页 | 
|    ·泰安移动08年本地骨干传输网规划项目的触发 | 第41页 | 
|    ·成立泰安移动08年本地骨干传输网建设项目小组 | 第41-42页 | 
|    ·泰安移动08年本地骨干传输网建设项目的实施和计划安排 | 第42-43页 | 
|    ·项目管理措施的实施应用 | 第43-45页 | 
| 第八章 泰安移动08年本地骨干传输网项目后评估 | 第45-47页 | 
|    ·泰安移动08年本地骨干传输网项目竣工验收情况 | 第45页 | 
|    ·泰安移动08年本地骨干传输网项目实施的效益评估 | 第45页 | 
|    ·泰安移动08年本地骨干传输网项目管理评估 | 第45-46页 | 
|    ·泰安移动08年本地骨干传输网项目技术评估 | 第46-47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47-48页 | 
| 附录 | 第48-49页 | 
| 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