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内经》“邪”概念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前言 | 第9-10页 |
| 1 邪概念研究述评 | 第10-12页 |
| 2 《内经》邪概念的学术解读 | 第12-34页 |
| ·“邪”的文字学释义 | 第12页 |
| ·《内经》“邪”字名义与分类 | 第12-22页 |
| ·《内经》邪之名义 | 第13-14页 |
| ·《内经》邪字义分类 | 第14-21页 |
| ·外来之邪,多指风、寒之邪 | 第14-16页 |
| ·致病因素总称 | 第16-17页 |
| ·内生之邪 | 第17-18页 |
| ·伏邪 | 第18-19页 |
| ·邪鬼 | 第19-20页 |
| ·《内经》不名邪而为邪义之文字考辨 | 第20-21页 |
| ·《内经》医学概念“邪”的基本涵义 | 第21-22页 |
| ·《内经》邪概念解读 | 第22-34页 |
| ·从发病层面论邪 | 第22-26页 |
| ·外来之邪 | 第23页 |
| ·内生之邪 | 第23-24页 |
| ·心邪 | 第24-26页 |
| 初步结论 | 第26页 |
| ·从诊断层面论邪 | 第26-30页 |
| ·四诊与邪 | 第27页 |
| ·审症求因与邪 | 第27-28页 |
| ·审机求属与邪 | 第28-29页 |
| 初步结论 | 第29-30页 |
| ·从治疗层面论邪 | 第30-34页 |
| ·祛除外邪 | 第30-31页 |
| ·化解内邪 | 第31-32页 |
| ·扶正祛邪 | 第32-33页 |
| 初步结论 | 第33-34页 |
| 3 《内经》邪概念形成 | 第34-44页 |
| ·医疗实践 | 第34-36页 |
| ·医疗实践的验证与反馈 | 第34-35页 |
| ·医学科学理性与巫术迷信非理性的斗争 | 第35-36页 |
| ·古代哲学、文化的影响 | 第36-44页 |
| ·天人合一 | 第36-40页 |
| ·整体观 | 第37页 |
| ·时间性、空间性 | 第37-40页 |
| ·意象思维 | 第40-42页 |
| ·元气论 | 第42-43页 |
| ·功能观 | 第42-43页 |
| ·运动变化观 | 第43页 |
| ·主客一体思维 | 第43-44页 |
| 4 邪概念的特点 | 第44-50页 |
| ·概念的相对性 | 第44-45页 |
| ·动态性 | 第45-46页 |
| ·综合性、复杂性 | 第46-47页 |
| ·量化模糊性 | 第47-48页 |
| ·模型化内涵 | 第48-50页 |
| 5 后世对《内经》邪概念的发挥 | 第50-53页 |
| ·历代对《内经》邪概念的发挥及其启示 | 第50-51页 |
| ·后世对“毒”认识的发挥 | 第51-53页 |
| 6 现代多学科研究用以论证邪概念内涵和特点 | 第53-56页 |
| ·信息论、控制论方面 | 第53-54页 |
| ·微生物及免疫学方面 | 第54-56页 |
| 7 《内经》邪概念研究成果的应用 | 第56-60页 |
| ·在中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| 第56-57页 |
| ·端正中医科研思路 | 第56页 |
| ·探索中医基础理论发展方向 | 第56-57页 |
| ·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| 第57-58页 |
| ·在中药治病原理和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| 第58-60页 |
| 8 结语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| 致谢 | 第64-65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