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0-26页 |
·问题缘由与意义 | 第10-14页 |
·核心概念的理解 | 第14-16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6-20页 |
·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·论文结构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基本问题:“人养规矩” | 第26-63页 |
·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生存的文化环境 | 第26-41页 |
·怒族文化环境 | 第26-31页 |
·傈僳族文化环境 | 第31-35页 |
·藏族文化环境 | 第35-37页 |
·独龙族文化环境 | 第37-41页 |
·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成因 | 第41-49页 |
·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·贫穷滞后的经济状况 | 第44-45页 |
·独特的神灵信仰与价值体系 | 第45-49页 |
·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最终形成 | 第49页 |
·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主要内容与演变 | 第49-57页 |
·强制性规范 | 第50-52页 |
·自愿性伦理道德规范 | 第52-54页 |
·约束性规范 | 第54-56页 |
·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演变 | 第56-57页 |
·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特性 | 第57-61页 |
·民族性 | 第57-59页 |
·社会性 | 第59页 |
·集体性 | 第59-60页 |
·相对稳定性 | 第60-61页 |
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3章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:“规矩养人” | 第63-158页 |
·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| 第63-67页 |
·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目的 | 第67-72页 |
·“和谐”的需要 | 第67-70页 |
·“共存”的需要 | 第70-72页 |
·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方式 | 第72-91页 |
·“神判”惩罚式 | 第72-83页 |
·说教式 | 第83-86页 |
·文书式 | 第86-91页 |
·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内容 | 第91-150页 |
·道德规范的教育 | 第91-109页 |
·农耕礼仪的教育 | 第109-122页 |
·善待自然的教育 | 第122-130页 |
·宗教教规教义的教育 | 第130-150页 |
·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本质 | 第150-155页 |
·寓教于惩的威慑教育 | 第151-152页 |
·寓教于导的劝导与引导教育 | 第152-153页 |
·寓教于信的信奉教育 | 第153-155页 |
小结 | 第155-158页 |
第4章 对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育人功能的思考 | 第158-174页 |
·自然地理环境与教育的关系 | 第160-162页 |
·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| 第162-163页 |
·少数民族教育立法从中得到的启示 | 第163-172页 |
小结 | 第172-174页 |
第5章 余论 | 第174-1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7-182页 |
后记 | 第182-184页 |
附录 贡山和丙中洛的地理位置图 | 第184-1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