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秸秆燃烧特性试验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| ·生物质能概述 | 第8-10页 |
| ·生物质能 | 第8-9页 |
| ·生物质转化利用技术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外生物质能利用现状和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 | 第10-13页 |
| ·国外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| 第10页 |
| ·国外秸秆燃烧发电技术 | 第10-11页 |
| ·我国秸秆发电的现状 | 第11页 |
| ·秸秆直接燃烧技术 | 第11-13页 |
| ·层燃技术 | 第11-12页 |
| ·流化床技术 | 第12-13页 |
| ·悬浮燃烧技术 | 第1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玉米秸秆燃烧和热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| 第14-29页 |
| ·引言 | 第14页 |
| ·实验方法的选择 | 第14-15页 |
| ·实验仪器介绍 | 第15-17页 |
| ·工作原理 | 第15-16页 |
| ·差热测量系统 | 第15页 |
| ·热重测量系统 | 第15页 |
| ·温度测量系统 | 第15-16页 |
| ·试样与参比物 | 第16页 |
| ·热天平系统的影响因素 | 第16-17页 |
| ·样品量的影响 | 第16页 |
| ·试样粒径的影响 | 第16页 |
| ·升温速率的影响 | 第16页 |
| ·试验气氛的影响 | 第16页 |
| ·装填方式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| ·实验样品 | 第17页 |
| ·实验条件 | 第17页 |
| ·燃烧实验条件 | 第17页 |
| ·热解实验条件 | 第17页 |
| ·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| 第17-25页 |
| ·燃烧过程的分析 | 第18-20页 |
| ·燃烧特性的综合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·燃烧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| 第21-25页 |
| ·双组分分阶段反应模型的建立 | 第21-22页 |
| ·燃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22-25页 |
| ·热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| 第25-27页 |
| ·玉米秸秆的热解过程 | 第25-26页 |
| ·玉米秸秆的热解动力学 | 第26-27页 |
| ·结论 | 第27-29页 |
| 第三章 锅炉介绍 | 第29-39页 |
| ·引言 | 第29页 |
| ·锅炉的主要燃料 | 第29-30页 |
| ·本体结构 | 第30-39页 |
| ·燃烧室和水冷壁 | 第32-33页 |
| ·过热器和调温装置 | 第33页 |
| ·省煤器 | 第33页 |
| ·空气预热器 | 第33页 |
| ·吹灰器 | 第33-34页 |
| ·燃烧设备及调试 | 第34-39页 |
| ·给料系统 | 第34-35页 |
| ·振动炉排 | 第35-36页 |
| ·锅炉布风及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 | 第36-39页 |
| 第四章 玉米秸秆在锅炉中燃烧及运行控制 | 第39-52页 |
| ·引言 | 第39页 |
| ·锅炉的燃烧系统调试 | 第39-48页 |
| ·锅炉整套启动过程 | 第39-41页 |
| ·锅炉启动操作方式 | 第39页 |
| ·锅炉启动过程 | 第39页 |
| ·锅炉点火 | 第39-40页 |
| ·锅炉升温、升压 | 第40页 |
| ·锅炉升压、升负荷 | 第40-41页 |
| ·燃料的燃烧过程 | 第41页 |
| ·燃烧调整控制 | 第41-43页 |
| ·影响燃料燃烧的因素及运行中发现的问题 | 第43-48页 |
| ·一次风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·二次风的影响 | 第44-47页 |
| ·振动炉排的影响 | 第47页 |
| ·燃料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| ·锅炉漏风的影响 | 第48页 |
| ·给料系统的影响 | 第48页 |
| ·锅炉运行控制 | 第48-52页 |
| ·锅炉负荷 | 第48-49页 |
| ·炉膛负压控制 | 第49页 |
| ·蒸汽压力调整 | 第49-50页 |
| ·蒸汽温度调整 | 第50页 |
| ·锅炉停运过程 | 第50-52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4页 |
| ·结论 | 第52页 |
| ·后续研究展望 | 第52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