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支莲自交系选育与多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0-11页 |
1 前言 | 第11-21页 |
·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标 | 第11-12页 |
·杂种优势育种 | 第12-14页 |
·概念及利用状况 | 第12页 |
·杂种优势机理及早期预测 | 第12-14页 |
·花卉多倍体育种 | 第14-17页 |
·花卉多倍体育种途径 | 第14-15页 |
·多倍体的鉴定 | 第15-17页 |
·半支莲及同属植物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2 半支莲自交系的选育 | 第21-3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4页 |
·材料的收集 | 第21-22页 |
·自交系的选育 | 第22页 |
·栽培管理及发芽率统计 | 第22页 |
·自交方法和种子采收 | 第22页 |
·授粉习性的调查 | 第22-23页 |
·花粉萌发力的研究 | 第23页 |
·选育出的自交系表型性状的观测和有关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7页 |
·半支莲各株系发芽率的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授粉习性调查结果 | 第25页 |
·花粉萌发力研究 | 第25-27页 |
·硼酸与蔗糖浓度对花粉萌发力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·花粉萌发与培养时间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·花粉萌发与田间采样时间的关系 | 第27页 |
·选育出的自交系表型性状的观测和有关分析结果 | 第27-32页 |
·自交系内主要观赏性状的变异系数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表型性状的方差分析 | 第29-31页 |
·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讨论 | 第32-34页 |
·关于半支莲发芽率的讨论 | 第32页 |
·关于开花习性及授粉习性的讨论 | 第32-33页 |
·关于花粉生活力的讨论 | 第33页 |
·关于自交系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讨论 | 第33-34页 |
·关于相关性分析的讨论 | 第34页 |
3 半支莲多倍体的初步诱导 | 第34-4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7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34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萌动种子处理 | 第35页 |
·点滴法处理 | 第35页 |
·改良浸根法处理 | 第35页 |
·植株倍性鉴定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形态鉴定 | 第35页 |
·保卫细胞长度、宽度和气孔数的观察 | 第35-36页 |
·花粉直径大小的观察 | 第36页 |
·流式细胞仪鉴定 | 第36页 |
·试验结果计算标准 | 第36页 |
·二倍体与四倍体植株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| 第36-37页 |
·植株形态 | 第36页 |
·四倍体育性调查 | 第36-3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4页 |
·形态法初步鉴定 | 第37页 |
·保卫细胞长度、宽度和气孔数的观察结果 | 第37-38页 |
·花粉直径大小的观察 | 第38页 |
·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 | 第38-40页 |
·不同诱变方法的变异结果 | 第40-42页 |
·萌动种子的秋水仙素加倍 | 第40-41页 |
·点滴法的秋水仙素加倍 | 第41-42页 |
·改良浸根法的秋水仙素加倍 | 第42页 |
·二倍体与四倍体植株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| 第42-44页 |
·植株形态的观察 | 第42-43页 |
·四倍体育性调查结果 | 第43-44页 |
·讨论 | 第44-45页 |
·秋水仙素诱变方法的探讨 | 第44页 |
·秋水仙素诱变剂量、时间与效果 | 第44-45页 |
·多倍体鉴定方法的讨论 | 第45页 |
·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2页 |
图版和图版说明 | 第52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