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前言 | 第6-12页 |
第一章 残缺人生境遇的自我救赎——身体性苦难 | 第12-21页 |
第一节 无病之病:无奈的生命主体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说死说活:昂扬的生命姿态和“乌托邦”的精神希望 | 第14-16页 |
第三节 作家的精神立场 | 第16-21页 |
第二章 匮乏的生存图景——生存性苦难 | 第21-33页 |
第一节 艰难的“活着” | 第21-24页 |
第二节 永远的“瑶沟人的梦”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无奈的“一地鸡毛” | 第25-27页 |
第四节 面对苦难的不同出路 | 第27-33页 |
第三章 荒芜的精神沙漠——精神性苦难 | 第33-46页 |
第一节 “水土不服”:苍白的心灵图景 | 第34-38页 |
第二节 “我的柏拉图”:荒芜的精神沙漠 | 第38-41页 |
第三节 抗争与沉沦的二元出路 | 第41-46页 |
第四章 90年代小说“苦难意识”研究所引发的思考 | 第46-51页 |
第一节 90年代小说“苦难意识”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 | 第46-49页 |
第二节 对作家审美选择、精神出路的再思考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后记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