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向3G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框架研究
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5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5-40页 |
| ·移动通信网络概况和发展趋势 | 第15-17页 |
| ·3G移动通信网络框架 | 第17-26页 |
| ·总体概况 | 第17-18页 |
| ·3G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功能需求 | 第18-21页 |
| ·3G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结构 | 第21-26页 |
| ·3G移动通信网络的特点和所面临的威胁 | 第26-30页 |
| ·网络特点 | 第27-29页 |
| ·所面临的威胁 | 第29-30页 |
| ·3G移动通信网安全研究现状 | 第30-37页 |
| ·信息安全评估标准简介 | 第30-34页 |
| ·3G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研究现状 | 第34-35页 |
| ·3G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| 第35-37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目的、内容和创新之处 | 第37-39页 |
| ·本文内容的组织安排 | 第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2章 基于威胁和异常分析的安全框架 | 第40-59页 |
| ·安全目标和原则 | 第40-45页 |
| ·安全目标 | 第40-42页 |
| ·安全原则 | 第42-45页 |
| ·安全框架 | 第45-57页 |
| ·总体结构 | 第45-46页 |
| ·静态评估模块 | 第46-50页 |
| ·动态评估模块 | 第50-51页 |
| ·网络的安全环境评估模块 | 第51-54页 |
| ·风险和成本评估模块 | 第54-55页 |
| ·可选安全方法库 | 第55页 |
| ·实施安全方法库 | 第55-56页 |
| ·安全框架中各模块之间的关系 | 第56-57页 |
| ·安全框架分析 | 第57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第3章 3G移动通信网络安全方案的构建 | 第59-87页 |
| ·确定实际安全目标 | 第59-62页 |
| ·总体安全目标 | 第59-60页 |
| ·各网络区域的安全目标 | 第60-62页 |
| ·通过静态评估建立威胁库 | 第62-65页 |
| ·建立可选安全方法库 | 第65-72页 |
| ·可选安全方法的分类 | 第65-69页 |
| ·可选安全方法库 | 第69-72页 |
| ·通过风险和成本评估建立实施安全方法库 | 第72-79页 |
| ·风险和成本评估 | 第72-76页 |
| ·实施安全方法库 | 第76-78页 |
| ·实施安全方法库总结和分析 | 第78-79页 |
| ·分析网络的安全环境 | 第79-83页 |
| ·安全环境评估 | 第80-83页 |
| ·对动态评估方法的阈值界定 | 第83页 |
| ·建立动态评估系统 | 第83-85页 |
| ·系统设计 | 第83-84页 |
| ·自我特征集和危险度训练 | 第84-85页 |
| ·部署方案 | 第8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| 第4章 异常事件检测和评估方法 | 第87-113页 |
| ·异常检测方法概述 | 第87-89页 |
| ·异常的定义 | 第87-88页 |
| ·异常检测的分类 | 第88-89页 |
| ·基于统计的脚本病毒检测方法 | 第89-102页 |
| ·网络脚本病毒研究简介 | 第89-90页 |
| 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90-97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97-101页 |
| ·结论 | 第101-102页 |
| ·检测器长度可变的非选择算法及其分析 | 第102-112页 |
| ·非选择算法及其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| ·检测器长度可变的非选择算法 | 第104-108页 |
| ·算法分析 | 第108-109页 |
| ·仿真实验 | 第109-111页 |
| ·结论 | 第111-11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2-113页 |
|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3-11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5-123页 |
| 致谢 | 第123-125页 |
|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| 第125-126页 |
| 读博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| 第126-127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