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兰修与《南汉纪》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一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(一) 导言 | 第9-10页 |
| (二) 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| (三)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| (四)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| (五)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11-13页 |
| 二 吴兰修其人 | 第13-24页 |
| (一) 吴兰修生平 | 第13-15页 |
| (二) 吴兰修的学术成就 | 第15-22页 |
| 1 经学成就 | 第15-16页 |
| 2 史学成就 | 第16-18页 |
| 3 金石学成就 | 第18页 |
| 4 文学成就 | 第18-20页 |
| 5 算学成就 | 第20-21页 |
| 6 藏书与刻书 | 第21-22页 |
| (三) 小结 | 第22-24页 |
| 三 南汉史相关史料述略 | 第24-39页 |
| (一) 清以前记载南汉史的史料 | 第24-34页 |
| 1 正史 | 第24-26页 |
| 2 编年史 | 第26-28页 |
| 3 其他 | 第28-33页 |
| (1) 政书 | 第28页 |
| (2) 类书 | 第28-29页 |
| (3) 地理 | 第29页 |
| (4) 载记 | 第29-31页 |
| (5) 笔记小说 | 第31-33页 |
| (6) 诗文集 | 第33页 |
| 4 清以前记载南汉史事文献的特点 | 第33-34页 |
| (二) 清代学者所著南汉史文献著述 | 第34-36页 |
| 1 纪传体史书 | 第34-35页 |
| 2 编年体史书 | 第35页 |
| 3 地理、金石史料及其他文献 | 第35页 |
| 4 清代学者对南汉历史表、志的补作 | 第35页 |
| 5 清代南汉史史料特点 | 第35-36页 |
| (三) 《南汉纪》的史料来源 | 第36-38页 |
| 1 多为直接引用 | 第36-37页 |
| 2 以正史、编年史、地志和当时人著作为主 | 第37页 |
| 3 参考文献以五代及宋人著述为多 | 第37-38页 |
| (四) 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四《南汉纪》的体例、内容及史料价值 | 第39-66页 |
| (一) 体例 | 第39-41页 |
| (二) 内容 | 第41-58页 |
| 1 正文 | 第42-47页 |
| (1) 南汉国主的基本情况 | 第42-43页 |
| (2) 对南汉国主的评价 | 第43-44页 |
| (3) 南汉政权的建立和灭亡 | 第44-46页 |
| (4) 南汉国的经济与外交 | 第46-47页 |
| 2 子注 | 第47-58页 |
| (1) 注释 | 第48-49页 |
| (2) 考异 | 第49-54页 |
| (3) 附录 | 第54-58页 |
| (三) 《南汉纪》的史料价值 | 第58-65页 |
| 1 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| 第59-62页 |
| (1) 参考文献广博 | 第59-60页 |
| (2) 有些史料鲜少关注 | 第60-61页 |
| (3) 为南汉史研究提供了史料线索 | 第61-62页 |
| 2 考异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| 第62-64页 |
| 3 与同时代南汉史书相比有可取之处 | 第64-65页 |
| (四) 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结论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2页 |
| 附表 | 第72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9页 |
|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