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 引言 | 第8-18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8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8-15页 |
·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| 第8-12页 |
·土地生产潜力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·GIS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·土地利用/土地覆盖变化(LUCC)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·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2.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准备 | 第18-23页 |
·研究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 | 第18-20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18页 |
·地质地貌特征 | 第18页 |
·气候特征 | 第18-19页 |
·水利资源 | 第19页 |
·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| 第19-20页 |
·资料收集与数据准备 | 第20-23页 |
·资料收集 | 第20-21页 |
·数字高程模型(DEM)的生成 | 第21-23页 |
·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来源与采集 | 第21-22页 |
·数字高程模型建立 | 第22-23页 |
3. 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| 第23-41页 |
·日照时数的模拟 | 第23-28页 |
·影响山地日照的因素 | 第23页 |
·模拟方法与步骤 | 第23-25页 |
·模拟结果与检验 | 第25-28页 |
·太阳辐射的空间模拟 | 第28-30页 |
·太阳辐射的模拟方法 | 第28-29页 |
·太阳辐射的模拟结果 | 第29-30页 |
·温度状况的空间模拟 | 第30-33页 |
·气温模拟的常规统计模型 | 第31页 |
·气温模拟的地形调节统计模型 | 第31-32页 |
·气温模拟的结果 | 第32-33页 |
·降水量的空间推算 | 第33-34页 |
·降水量的推算模型 | 第33-34页 |
·降水量的推算结果 | 第34页 |
·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| 第34-41页 |
·农业生产潜力评价 | 第34-37页 |
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光合生产潜力 | 第35页 |
·光温生产潜力 | 第35-36页 |
·气候生产潜力 | 第36页 |
·土地生产潜力 | 第36-37页 |
·宜林土地潜力评价 | 第37页 |
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1页 |
4. 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土地利用变化及生产力综合研究 | 第41-58页 |
·土地利用/覆盖遥感分类 | 第41-44页 |
·遥感图像预处理 | 第41-42页 |
·几何精校正及配准 | 第41-42页 |
·多光谱影像及融合影像的生成 | 第42页 |
·TM图像切割 | 第42页 |
·遥感图像分类 | 第42-44页 |
·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确定 | 第42-43页 |
·土地利用遥感分类 | 第43-44页 |
·遥感分类结果 | 第44页 |
·土地利用时间变化分析 | 第44-51页 |
·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 | 第44-45页 |
·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变化 | 第45-48页 |
·土地利用动态度 | 第48-50页 |
·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 | 第50页 |
·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 | 第50页 |
·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 | 第50-51页 |
·土地利用空间演变 | 第51-56页 |
·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模型 | 第51-53页 |
·斑块的平均大小 | 第51-52页 |
·景观的破碎度指数 | 第52页 |
·景观多样性指数与均匀性指数 | 第52-53页 |
·景观优势度指数 | 第53页 |
·分离度指数 | 第53页 |
·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 | 第53-56页 |
·不同土地利用格局的土地生产力评价 | 第56-58页 |
5.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个人简介 | 第63-65页 |
导师简介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