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法学各部门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刑事诉讼法论文

刑事裁判的可接受性研究

论文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4页
导论第14-17页
第一章 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基本问题第17-50页
 一、裁判可接受性之语义分析第19-30页
  (一) 裁判第19-20页
  (二) 裁判受众第20-26页
  (三) 可接受性第26-29页
  (四) 可接受性与合法性辨析第29-30页
 二、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机制第30-44页
  (一) 裁判制作者主观因素的介入程度第32-34页
  (二) 裁判受众对裁判的心理预期第34-35页
  (三) 裁判制作过程中的司法环境(诉讼环境)第35-41页
  (四) 评价者是否充分参与与知悉第41-43页
  (五) 裁判文书本身的形式因素第43-44页
 三、裁判可接受性之价值定位第44-50页
  (一) 节约诉讼成本,提高诉讼效益第45-46页
  (二) 促进社会和谐第46-48页
  (三) 维护司法尊严第48-50页
第二章 刑事裁判的可接受性与心理预期的反差成因第50-80页
 一、司法解释之存在第50-61页
  (一) 法律语言的有限性第52-54页
  (二) 客观事实的多样性第54-56页
  (三) 法律价值的二难选择第56-61页
 二、自由裁量权之存在第61-67页
  (一) 自由裁量权之语义分析第61-64页
  (二) 法官自由裁量权第64-67页
 三、影响自由裁量的因素第67-78页
  (一) 法官的内在因素第68-71页
  (二) 外在的社会因素第71-78页
 四、自由裁量权之价值第78-80页
第三章 刑事裁判可接受性评价机制考察之一——理论反思第80-99页
 一、自由裁量权于裁判形成之体现第80-92页
  (一) 事实认定中的自由裁量第80-82页
  (二) 证据裁判中的自由裁量第82-85页
  (三) 定罪中的自由裁量第85-89页
  (四) 量刑中的自由裁量第89-92页
 二、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未知因素第92-99页
  (一) 法官的中立性第92-95页
  (二) 判决结果的可预期性第95-96页
  (三) 刑事裁判的既判力第96-99页
第四章 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机制考察之二——现实分析第99-130页
 一、私力救济之存在第99-102页
 二、刑事司法中的“潜规则”作怪第102-105页
 三、传媒(舆论)对司法的影响第105-113页
  (一) 沈阳刘涌案第105-108页
  (二) 张金柱交通肇事案第108-111页
  (三) 对舆论与司法关系的思考第111-112页
  (四) 一点尴尬第112-113页
 四、冤假错案的负面效应第113-117页
  (一) 云南杜培武案第113页
  (二) 湖北佘祥林案第113-115页
  (三) 冤案反思第115-117页
 五、司法腐败第117-122页
  (一) 走进司法腐败第117-119页
  (二) 司法腐败分析第119-121页
  (三) 司法腐败对于裁判可接受性的消极影响第121-122页
 六、程序意识弱化第122-130页
  (一) 作为由头的一个案例第122-123页
  (二) 案件的程序解读第123-126页
  (三) 本文反思第126-130页
第五章 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机制改造之一——实体对策第130-140页
 一、罪刑法定第130-133页
  (一) 构成要件的明确第131-132页
  (二) 法定刑的明确第132-133页
 二、严格解释第133-137页
  (一) 法律解释的历史轨迹第134-136页
  (二) 法律解释之于裁判的可接受性第136-137页
 三、规范裁量第137-140页
  (一) 裁量权行使之约束第137-138页
  (二) 裁量权行使之监督第138-140页
第六章 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机制改造之二——程序对策第140-150页
 一、程序服从第140-142页
 二、程序参与第142-146页
  (一) 参与原则与内涵第143-144页
  (二) 参与原则的价值目标第144-146页
 三、程序公开第146-147页
 四、程序对话第147-150页
  (一) 对话(议论)的理论基础第147-148页
  (二) 对话的价值第148-149页
  (三) 对话的原则第149-150页
第七章 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机制改造之三——制度对策第150-162页
 一、理顺司法关系、净化司法环境第150-153页
  (一) 现状第150-151页
  (二) 对策第151-153页
 二、法官队伍建设第153-156页
 三、妥善处理司法与民意第156-162页
  (一) 司法于民意之传统第156-158页
  (二) 民意于司法之价值第158-159页
  (三) 民情于司法之抵牾第159-160页
  (四) 出路第160-162页
第八章 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机制改造之四——裁判说理第162-173页
 一、裁判说理的历史沿革第163-164页
 二、裁判理由的内涵解析第164-168页
  (一) 概念厘定第164-166页
  (二) 裁判理由的特征第166-168页
 三、裁判理由的价值第168-170页
 四、裁判理由的理论根据第170-171页
  (一) 程序正义方面的根据第170页
  (二) 法律论证的需要第170-171页
 五、裁判理由的形成路径第171-173页
结语第173-174页
参考文献第174-179页

论文共1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早期癌症诊断的NMR方法的研究
下一篇:红蓝宝石首饰在中国内地的市场定位与推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