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改坡对城市景观塑造的研究--以凤县建筑平改坡规划为例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·题目的缘起 | 第11-12页 |
| ·平改坡概念 | 第12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| ·国内外建筑屋顶改造建设的发展趋势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“平改用”发展的现状 | 第13页 |
| ·国外屋顶改造的发展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| ·文献归纳法 | 第14页 |
| ·现状调研与归纳分析相结合 | 第14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| ·为营造良好的城市景观提供条件 | 第14-15页 |
| ·精神意义 | 第15页 |
| ·文化的传承 | 第15页 |
| ·节约能源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1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基于城市美学的城市平改坡规划 | 第17-26页 |
| ·平改坡改造规划应该与城市景观相融合 | 第17-19页 |
| ·建筑与景观整合的理念 | 第17-18页 |
| ·建筑与景观整合的策略 | 第18-19页 |
| ·从街道美学角度阐释平改坡规划 | 第19-21页 |
| ·街道的构成 | 第19-20页 |
| ·俯视景观 | 第20页 |
| ·从城市意象角度来看街道与屋顶改造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| ·结合城市美学的理论进行平改坡规划 | 第21-23页 |
| ·城市美学的定义 | 第21页 |
| ·城市美的条件与因素 | 第21页 |
| ·城市美学的特征 | 第21页 |
| ·城市美学的规律 | 第21-22页 |
| ·城市美的创造 | 第22-23页 |
| ·城市天际轮廓线是城市整体美的重要标志 | 第23-24页 |
| ·运用整合的手法营造天际轮廓线 | 第24页 |
| ·组织重点方位的景观设计 | 第24页 |
| ·把握城市景观的节奏感与建设用地关系 | 第2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| 第三章 平改坡规划的研究内容 | 第26-37页 |
| ·规划理念 | 第26-27页 |
| ·平改坡目标解析 | 第26页 |
| ·平改坡目标演绎 | 第26-27页 |
| ·平改坡的规划原则 | 第27-29页 |
| ·平改坡的美学原则 | 第27-28页 |
| ·城市重点地段平改坡设计原则 | 第28-29页 |
| ·平改坡的适宜性 | 第29-30页 |
| ·平改坡的必要性 | 第30页 |
| ·平改坡的可行性 | 第30-32页 |
| ·坡屋顶包含要素设计 | 第32-33页 |
| ·屋顶形式 | 第32页 |
| ·坡度 | 第32页 |
| ·屋顶窗 | 第32-33页 |
| ·太阳能的利用 | 第33页 |
| ·坡屋顶相关要素设计 | 第33-34页 |
| ·山墙 | 第33-34页 |
| ·山花 | 第34页 |
| ·坡屋顶露台 | 第34页 |
| ·平改坡的操作与实施 | 第34-36页 |
| ·平改坡改造方法与权属问题 | 第34-35页 |
| ·对于屋顶露台使用和规划的标准 | 第35页 |
| ·平改坡的费用 | 第35-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四章 凤县县城建筑屋顶形式现状调查 | 第37-42页 |
| ·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| 第37-38页 |
| ·凤县的地理区位 | 第37页 |
| ·凤县的自然环境 | 第37页 |
| ·凤县建筑的历史成因与特点 | 第37-38页 |
| ·凤县屋顶的现状 | 第38页 |
| ·城市屋顶现状统计 | 第38页 |
| ·现状城市不同类型屋顶的分布 | 第38页 |
| ·凤县现状屋顶的分析评价 | 第38-40页 |
| ·现状屋顶的分析与评价 | 第38-40页 |
| ·现状屋顶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| 第4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| 第五章 凤县县城建筑平改坡案例 | 第42-57页 |
| ·规划结构 | 第42-50页 |
| ·一带 | 第42-44页 |
| ·四轴 | 第44-47页 |
| ·两片区 | 第47-50页 |
| ·沿江地区重点建筑平改坡规划 | 第50-53页 |
| ·非沿江地区重点建筑平改坡规划 | 第53-56页 |
| ·居住建筑平改坡规划 | 第53-55页 |
| ·行政办公建筑平改坡规划 | 第55-56页 |
| ·商业建筑平改坡规划 | 第5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| ·城市平改坡控制方法 | 第57页 |
| ·平改坡体系操作方法 | 第57-58页 |
| ·展望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
| 附表 | 第63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