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5页 |
第一部分 台湾海峡鱼类绦虫物种多样性调查 | 第15-63页 |
Ⅰ、材料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 材料获得 | 第15页 |
2. 绦虫的固定和保存 | 第15页 |
3. 永久玻片标本制作 | 第15-16页 |
4. 电镜实验材料准备 | 第16页 |
5. 光学显微镜观察 | 第16页 |
6. 电镜观察 | 第16页 |
7. 测量单位 | 第16页 |
8. 标本保存 | 第16页 |
Ⅱ、结果 | 第16-63页 |
1. 日本副棘叶绦虫(Paraechinophallus japonicus Yamaguti, 1934) | 第18-21页 |
2 细长副头槽绦虫(Parabothriocephalus gracilis Yamaguti, 1934) | 第21-24页 |
3. 刺鲳副头槽绦虫(Parabothriocephalus psenopsis Wang, 2004) | 第24-28页 |
4. 前孔绦虫新种(Anteropora xiamenensis n.sp.) | 第28-34页 |
5. 长节头槽绦虫(Cephalobothrium longisegmentum Wang, 1984) | 第34-39页 |
6. 巨首钩槽绦虫(Acanthobothrium grandiceps Yamaguti, 1952) | 第39-42页 |
7. 微钩钩槽绦虫(A.micracantha Yamaguti, 1952) | 第42-45页 |
8. 钩槽绦虫未定种1(Acanthobothrium sp.1) | 第45-48页 |
9. 钩槽绦虫未定种2(Acanthobothrium sp.2) | 第48-55页 |
10. 双裂花槽绦虫(Anthobothrium bifidum Yamaguti, 1952) | 第55-59页 |
11. 团扇鳐对耳槽绦虫新属新种(Biotobothrium platyrhina n.g.n.sp) | 第59-63页 |
第二部分 绦虫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 | 第63-75页 |
Ⅰ、目的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| 第63-69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63-68页 |
·材料 | 第63页 |
·虫体获得 | 第63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63页 |
·菌株和质粒 | 第63页 |
·基因组 DNA 提取 | 第63-64页 |
·SSUrDNA 基因的扩增 | 第64-65页 |
·DNA 纯化回收 | 第65页 |
·目的基因与载体 DNA 的连接 | 第65-66页 |
·连接产物的转化 | 第66页 |
·转化后细菌质粒 DNA 的提取 | 第66-67页 |
·阳性质粒酶切检验 | 第67-68页 |
·测序 | 第68页 |
2. 结果 | 第68-69页 |
Ⅱ、13 种绦虫 SSUrRNA 基因系统进化树构建及亲缘关系分析 | 第69-75页 |
1 序列来源 | 第69-70页 |
2 序列比对 | 第70页 |
3 系统进化树构建 | 第70-71页 |
4. 结果及讨论 | 第71-73页 |
5. 小结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