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东北庄杂技的调查与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·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学术界关于民间杂技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关于中国民间杂技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·关于东北庄杂技的研究 | 第11页 |
·本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| 第11-13页 |
·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民俗生活整体研究法 | 第12页 |
·专题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孕育东北庄杂技的文化环境 | 第13-22页 |
·自然地理环境 | 第13-15页 |
·地理文化区位 | 第13-14页 |
·地貌与气候 | 第14-15页 |
·自然灾害 | 第15页 |
·社会环境 | 第15-18页 |
·东北庄的村史 | 第16-17页 |
·东北庄人的乡土情结 | 第17页 |
·经济的主导因素 | 第17-18页 |
·价值环境 | 第18-22页 |
·悠久中原杂技文化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·濮阳杂技文化的催导 | 第19-20页 |
·东北庄人的民俗生活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东北庄杂技的生活形态 | 第22-31页 |
·生活中的东北庄杂技艺人 | 第22-25页 |
·职业艺人 | 第22-24页 |
·业余艺人 | 第24-25页 |
·生活中的东北庄杂技 | 第25-31页 |
·杂技学校的一天 | 第26页 |
·东北庄杂技的技种技目 | 第26-27页 |
·生活中的技艺传承 | 第27-29页 |
·生活中的演出方式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东北庄杂技的历史变迁 | 第31-40页 |
·明末到清朝中期民间杂技的孕育 | 第32-33页 |
·清末到建国前民间杂技的繁荣 | 第33-35页 |
·技艺交流与杂技文化特色的确立 | 第33-34页 |
·杂技艺术的播迁与兴盛 | 第34-35页 |
·土改到文革时期民间杂技的衰落 | 第35-37页 |
·土改时期的东北庄杂技民俗 | 第35-36页 |
·合作化时期的东北庄杂技 | 第36-37页 |
·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东北庄杂技 | 第37页 |
·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杂技的发展 | 第37-40页 |
第五章 东北庄杂技的发展规律、功能及现状追因 | 第40-49页 |
·东北庄杂技的发展规律 | 第40-42页 |
·双向因果性 | 第40页 |
·历史阶段性 | 第40-41页 |
·多样性决定稳定性 | 第41-42页 |
·东北庄杂技的功能 | 第42-44页 |
·经济功能 | 第42-43页 |
·审美功能 | 第43页 |
·休闲娱乐功能 | 第43-44页 |
·教育功能 | 第44页 |
·东北庄杂技现状的追因 | 第44-49页 |
·政治制度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经济结构的变化 | 第45-46页 |
·学校教育的介入 | 第46-48页 |
·文化消费结构的变化 | 第48-49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49-52页 |
·结论与启示 | 第49-50页 |
·重视文化环境的作用 | 第49页 |
·保持杂技文化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| 第49-50页 |
·加强杂技文化资源的保护 | 第50页 |
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附录 | 第54-61页 |
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