厚皮甜瓜采后病害的发生及生防酵母菌的筛选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1 果蔬采后病害的防治意义 | 第12页 |
2 果蔬采后病害的防治措施 | 第12-13页 |
3 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 | 第13-21页 |
·用于采后病害的生防酵母菌 | 第15-16页 |
·酵母菌对果蔬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 | 第16-17页 |
·生防酵母菌的生防机制 | 第17-21页 |
·营养空间的竞争 | 第18-19页 |
·寄生作用 | 第19页 |
·诱导寄主抗性 | 第19-20页 |
·其它物质对拮抗效果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4 甜瓜采后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| 第21-22页 |
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种性检测中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厚皮甜瓜采后病害的发生及病原菌的鉴定 | 第23-36页 |
1 厚皮甜瓜采后病害的发生 | 第23-25页 |
·材料 | 第23页 |
·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厚皮甜瓜市场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| 第23页 |
·病原物的分离纯化 | 第23页 |
·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| 第23-2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甜瓜采后病害发病率调查 | 第24页 |
·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| 第24-25页 |
·甜瓜采后病害发生的种类 | 第25页 |
2 病原菌的RDNA-ITS 分子标记法鉴定 | 第25-30页 |
·材料 | 第25-26页 |
·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致病菌DNA 的提取 | 第26页 |
·通用引物扩增RDNA 基因簇ITS 全序列 | 第26页 |
·产物的回收纯化及序列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BLAST 序列比对 | 第2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0页 |
3 病原菌的传统形态学鉴定 | 第30-31页 |
·材料 | 第30页 |
·方法 | 第3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1页 |
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| 第31-34页 |
·材料 | 第31页 |
·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不同PH 条件对各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不同温度条件对各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不同碳源、氮源条件下各菌株的生长情况 | 第3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4页 |
·不同PH 条件对各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 | 第32页 |
·不同温度条件对各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| 第33页 |
·不同碳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5 讨论 | 第34-36页 |
·甜瓜采后病害的发生 | 第34页 |
·主要病原菌的鉴定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生防酵母菌的筛选与鉴定 | 第36-45页 |
1 生防酵母菌的筛选 | 第36-38页 |
·酵母菌的分离 | 第36-37页 |
·材料 | 第36页 |
·方法 | 第3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生防酵母菌的筛选 | 第37页 |
·材料 | 第37页 |
·方法 | 第3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7-38页 |
2 生防酵母菌的常规鉴定及生理生化特性 | 第38-42页 |
·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形态学特征 | 第38页 |
·生理生化特性 | 第38-3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2页 |
·形态学特征 | 第39-41页 |
·生理学特性 | 第41-42页 |
3 RDNA-ITS 分子鉴定 | 第42-44页 |
·材料 | 第42-43页 |
·方法 | 第4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4页 |
4 讨论 | 第44-45页 |
·生防菌的分离 | 第44页 |
·生防菌的鉴定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生防酵母菌对甜瓜采后病害的防治 | 第45-49页 |
1 生防酵母菌对甜瓜采后病害的田间防治试验 | 第45-46页 |
·材料 | 第45页 |
·方法 | 第4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6页 |
2 生防酵母菌对甜瓜采后病害的室内防治试验 | 第46-48页 |
·材料 | 第46页 |
·方法 | 第46-4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7-48页 |
3 讨论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生防酵母菌生防机制的初步研究 | 第49-57页 |
1 生防菌体外抑菌试验(“IN VITRO”) | 第49-5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9页 |
·材料 | 第49页 |
·方法 | 第4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生防菌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生防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| 第50页 |
2 生防菌在果实表皮上的生长动态 | 第50-52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2页 |
·材料 | 第50-51页 |
·方法 | 第5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2页 |
3 生防酵母菌对酶活性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·材料 | 第52页 |
·方法 | 第52-53页 |
·PAL 活性测定 | 第52页 |
·PPO 活性的测定 | 第52-53页 |
·POD 活性的测定 | 第5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3-55页 |
·PAL 活性测定 | 第53-54页 |
·PPO 活性的测定 | 第54-55页 |
·POD 活性的测定 | 第55页 |
4 讨论 | 第55-57页 |
·与病原菌的营养空间竞争 | 第55-56页 |
·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物质 | 第56-57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5页 |
附录 | 第65-6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