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瓜果病虫害论文

厚皮甜瓜采后病害的发生及生防酵母菌的筛选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1页
前言第11-12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2-23页
 1 果蔬采后病害的防治意义第12页
 2 果蔬采后病害的防治措施第12-13页
 3 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第13-21页
   ·用于采后病害的生防酵母菌第15-16页
   ·酵母菌对果蔬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第16-17页
   ·生防酵母菌的生防机制第17-21页
     ·营养空间的竞争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寄生作用第19页
     ·诱导寄主抗性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其它物质对拮抗效果的影响第20-21页
 4 甜瓜采后病害的发生及防治第21-22页
 5 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种性检测中的应用第22-23页
第二章 厚皮甜瓜采后病害的发生及病原菌的鉴定第23-36页
 1 厚皮甜瓜采后病害的发生第23-25页
   ·材料第23页
   ·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厚皮甜瓜市场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第23页
     ·病原物的分离纯化第23页
     ·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第23-24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甜瓜采后病害发病率调查第24页
     ·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甜瓜采后病害发生的种类第25页
 2 病原菌的RDNA-ITS 分子标记法鉴定第25-30页
   ·材料第25-26页
   ·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·致病菌DNA 的提取第26页
     ·通用引物扩增RDNA 基因簇ITS 全序列第26页
     ·产物的回收纯化及序列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·BLAST 序列比对第27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27-30页
 3 病原菌的传统形态学鉴定第30-31页
   ·材料第30页
   ·方法第30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0-31页
 4 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第31-34页
   ·材料第31页
   ·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·不同PH 条件对各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第31页
     ·不同温度条件对各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·不同碳源、氮源条件下各菌株的生长情况第32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2-34页
     ·不同PH 条件对各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第32页
     ·不同温度条件对各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·不同氮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第33页
     ·不同碳源对菌落生长的影响第33-34页
 5 讨论第34-36页
   ·甜瓜采后病害的发生第34页
   ·主要病原菌的鉴定第34-36页
第三章 生防酵母菌的筛选与鉴定第36-45页
 1 生防酵母菌的筛选第36-38页
   ·酵母菌的分离第36-37页
     ·材料第36页
     ·方法第36页
  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·生防酵母菌的筛选第37页
     ·材料第37页
     ·方法第37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7-38页
 2 生防酵母菌的常规鉴定及生理生化特性第38-42页
   ·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形态学特征第38页
     ·生理生化特性第38-39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39-42页
     ·形态学特征第39-41页
     ·生理学特性第41-42页
 3 RDNA-ITS 分子鉴定第42-44页
   ·材料第42-43页
   ·方法第43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43-44页
 4 讨论第44-45页
   ·生防菌的分离第44页
   ·生防菌的鉴定第44-45页
第四章 生防酵母菌对甜瓜采后病害的防治第45-49页
 1 生防酵母菌对甜瓜采后病害的田间防治试验第45-46页
   ·材料第45页
   ·方法第45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45-46页
 2 生防酵母菌对甜瓜采后病害的室内防治试验第46-48页
   ·材料第46页
   ·方法第46-47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47-48页
 3 讨论第48-49页
第五章 生防酵母菌生防机制的初步研究第49-57页
 1 生防菌体外抑菌试验(“IN VITRO”)第49-50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49页
     ·材料第49页
     ·方法第49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·生防菌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·生防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0页
 2 生防菌在果实表皮上的生长动态第50-52页
   ·材料与方法第50-52页
     ·材料第50-51页
     ·方法第51页
  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51-52页
 3 生防酵母菌对酶活性的影响第52-55页
   ·材料第52页
   ·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 ·PAL 活性测定第52页
     ·PPO 活性的测定第52-53页
     ·POD 活性的测定第53页
   ·结果与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 ·PAL 活性测定第53-54页
     ·PPO 活性的测定第54-55页
     ·POD 活性的测定第55页
 4 讨论第55-57页
   ·与病原菌的营养空间竞争第55-56页
   ·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物质第56-57页
第六章 结论第57-58页
致谢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5页
附录第65-69页
作者简介第69页

论文共6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通脉汤治疗(气阴两虚挟瘀型)糖尿病足的临床观察
下一篇:中风病重症急性期脑功能监测与预后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