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6页 |
第1章 导言 | 第16-44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6-21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出和实施的背景 | 第17-19页 |
·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面临的困难 | 第19-20页 |
·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| 第20-21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20-21页 |
·实践价值 | 第2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21-40页 |
·相关理论评述 | 第21-30页 |
·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 | 第21-24页 |
·区域分工(贸易)的相关理论 | 第24-26页 |
·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的相关理论 | 第26-30页 |
·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 | 第30-40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30-39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40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40-44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40-42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42-44页 |
第2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讨论与界定 | 第44-66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提出的背景 | 第44-46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讨论 | 第46-50页 |
·从国家发展计划(规划)中解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| 第46-47页 |
·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认识 | 第47-50页 |
·本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界定 | 第50-58页 |
·“协调”的本义 | 第50-51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界定的理论依据 | 第51-54页 |
·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| 第51-52页 |
·系统理论 | 第52-53页 |
·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| 第53-54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| 第54-58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 | 第54-55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 | 第55-57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 | 第57-58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| 第58-64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| 第58-60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| 第60-62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| 第62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3章 区域经济协调机制发生的基础——基于两区域的理论分析 | 第66-83页 |
·条件假设 | 第67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两区域的“额外”收益 | 第67-69页 |
·区域合理分工带给两区域的收益 | 第67-68页 |
·区域相互开放和“适度”的经济差距带给两区域的收益 | 第68-69页 |
·区域经济“非协调”发展与两区域的利益损失 | 第69-81页 |
·“非协调”状态下,后发区域的利益损失 | 第69-73页 |
·“非协调”状态下,先发区域的利益损失 | 第73-81页 |
·区域经济发展对“协调”的内生需要与协调的动力机制 | 第81-8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4章 市场调节机制——市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| 第83-110页 |
·趋同理论 | 第84-87页 |
·市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| 第87-96页 |
·成熟市场条件下,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 | 第87-94页 |
·对深化区域经济联系的作用 | 第88页 |
·对区域分工合理化的作用 | 第88-89页 |
·对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 | 第89-92页 |
·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率的作用 | 第92-94页 |
·市场二元空间结构下,市场抑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 | 第94-96页 |
·对区域经济联系的作用 | 第94-95页 |
·对区域分工的作用 | 第95页 |
·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 | 第95-96页 |
·对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率的作用 | 第96页 |
·市场调节机制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| 第96-108页 |
·我国市场发育状况 | 第97-98页 |
·市场调节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| 第98-104页 |
·对区域经济联系及区域分工的影响 | 第98-100页 |
·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 | 第100-103页 |
·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率的影响 | 第103-104页 |
·市场调节机制的主导作用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| 第104-108页 |
·国内外经验 | 第104-107页 |
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对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客观要求 | 第107-10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8-110页 |
第5 章微观组织机制——企业跨区扩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| 第110-143页 |
·企业跨区扩张的概念 | 第110-112页 |
·企业跨区扩张的动因 | 第112-116页 |
·成本最小化 | 第112-113页 |
·市场最大化 | 第113页 |
·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| 第113-114页 |
·获得先发优势 | 第114页 |
·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| 第114-115页 |
·获得充裕的社会资源 | 第115-116页 |
·企业跨区扩张的方式与规律 | 第116-122页 |
·企业跨区扩张的方式 | 第116-118页 |
·企业跨区扩张的方法 | 第118-119页 |
·企业跨区扩张规律 | 第119-122页 |
·企业跨区扩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 | 第122-130页 |
·对深化区域经济联系的作用 | 第122-124页 |
·对区域分工合理化的作用 | 第124-125页 |
·对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 | 第125-128页 |
·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率的作用 | 第128-130页 |
·企业跨区扩张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| 第130-141页 |
·研究地域与企业选择 | 第130页 |
·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| 第130-131页 |
·企业跨区扩张基本情况分析 | 第131-137页 |
·广东省工业类上市公司跨区扩张状况 | 第131-134页 |
·湖北省工业类上市公司跨区扩张状况 | 第134-137页 |
·企业跨区扩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| 第137-1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1-143页 |
第6 章空间组织机制——区域开发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| 第143-164页 |
·区域开发理论模式评述 | 第143-148页 |
·梯度推移开发模式 | 第143-144页 |
·增长极开发模式 | 第144-145页 |
·点-轴开发模式 | 第145-146页 |
·网络开发模式 | 第146-147页 |
·增长极开发模式、点轴开发模式与网络开发模式的关系 | 第147-148页 |
·区域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 | 第148-159页 |
·对深化区域经济联系的作用 | 第148-149页 |
·对区域分工合理化的作用 | 第149-150页 |
·对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 | 第150-156页 |
·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率的作用 | 第156-159页 |
·中国的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| 第159-162页 |
·我国区域开发的实践 | 第159-160页 |
·我国区域开发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| 第160-161页 |
·我国区域开发的进一步讨论 | 第161-1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2-164页 |
第7 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、标准与量化方法 | 第164-187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| 第164-171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 | 第164-169页 |
·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 | 第165-166页 |
·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程度 | 第166-168页 |
·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| 第168-169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相互关系 | 第169-171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测度方法 | 第171-178页 |
·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测定 | 第171-175页 |
·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测定和“警戒线”的确立 | 第175-178页 |
·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测定 | 第178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标准 | 第178-179页 |
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| 第179-186页 |
·研究区域与时段选择 | 第179页 |
·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179-182页 |
·计量结果分析 | 第182-18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6-187页 |
第8章 结语 | 第187-191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87-188页 |
·关于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| 第188-1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1-20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| 第203-2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