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2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2-24页 |
·玉米概况 | 第12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的分布 | 第12页 |
·高蛋白玉米与优质蛋白玉米概念的理解 | 第12-15页 |
·高蛋白玉米 | 第12-13页 |
·高赖氨酸玉米(优质蛋白玉米) | 第13页 |
·高蛋白玉米与优质蛋白玉米的区别 | 第13页 |
·优质高蛋白玉米的特点 | 第13-14页 |
·高蛋白玉米的经济效益 | 第14页 |
·发展高蛋白玉米的重要性 | 第14-15页 |
·发展优质高蛋白玉米的意义 | 第15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·国外玉米籽粒蛋白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玉米籽粒蛋白的研究 | 第16页 |
·我国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现状 | 第16页 |
·我国高蛋白玉米与国外的差距 | 第16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及赖氨酸含量的变异性 | 第16-17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在后代中的表现 | 第17-18页 |
·优质高蛋白玉米的杂种优势 | 第18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及赖氨酸的遗传效应 | 第18-19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| 第19-21页 |
·控制玉米籽粒蛋白的基因数目 | 第19页 |
·基因的作用方式 | 第19-20页 |
·籽粒蛋白品质与胚乳基因的相关性 | 第20页 |
·分子标记与基因定位 | 第20-21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与环境 | 第21页 |
·肥料成分对玉米籽粒蛋白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·氮肥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·磷肥的影响 | 第22页 |
·钾肥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| 第22页 |
·相关性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与产量相关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蛋白质与其他营养成分间的相关分析 | 第23页 |
·谷类作物胚乳遗传模型分析 | 第23-24页 |
2 引言 | 第24-25页 |
3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·材料 | 第25-26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6页 |
·品质测定 | 第26页 |
·田间调查及考种项目 | 第26-27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27页 |
·杂种优势的计算方法 | 第27页 |
·配合力分析 | 第27页 |
·分析软件 | 第27页 |
4 结果与分析Ⅰ(双列杂交部分) | 第27-52页 |
·玉米基础材料的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不同遗传背景材料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分析 | 第27页 |
·不同遗传背景材料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方差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F_1当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分析 | 第29-31页 |
·F_1当代籽粒蛋白质含量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F_1当代籽粒赖氨酸含量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F_2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32页 |
·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遗传参数估计 | 第33-34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34-38页 |
·F_1当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F_1当代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34页 |
·F_1当代籽粒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F_2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35-38页 |
·F_2代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35-37页 |
·F_2代籽粒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相关分析 | 第38-40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和赖氨酸与其他成分的相关分析 | 第38-39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与双亲及中亲值的相关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F_1当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与其亲本的相关分析 | 第39页 |
·F_2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与其亲本的相关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方差分析 | 第40-42页 |
·不同基因型间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变异性分析 | 第42页 |
·不同地点间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变异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产量性状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籽粒产量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籽粒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籽粒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籽粒产量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45页 |
·穗部性状分析 | 第45-49页 |
·穗部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穗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| 第46-49页 |
·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穗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| 第49页 |
·生育时期、株高及穗位高分析 | 第49-52页 |
·不同生态条件下生育时期、株高及穗位高的联合方差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生育时期、株高及穗位高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生育时期、株高及穗位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生育时期、株高及穗位高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生育时期、株高及穗位高的遗传参数估计 | 第52页 |
5 结果与分析Ⅱ(NCⅡ部分) | 第52-74页 |
·F_1当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F_1当代籽粒蛋白质含量分析 | 第52页 |
·F_1当代籽粒赖氨酸含量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| 第53-57页 |
·F_1当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遗传效应分析 | 第53-55页 |
·F_1当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| 第53页 |
·F_1当代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F_1当代籽粒赖氨酸含量的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F_1当代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遗传参数估计 | 第55页 |
·F_2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遗传效应分析 | 第55-57页 |
·F_2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F_2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56页 |
·F_2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遗传参数估计 | 第56-57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57-61页 |
·F_1当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57-59页 |
·F_1当代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F_1当代籽粒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F_2代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59-61页 |
·F_2代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F_2代籽粒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相关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和赖氨酸与其他成分的相关分析 | 第61页 |
·籽粒蛋白及赖氨酸含量与其亲本的相关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分析 | 第62-65页 |
·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方差分析 | 第62页 |
·不同基因型间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比较 | 第62-64页 |
·不同基因型间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变异性分析 | 第64页 |
·不同地点间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变异性分析 | 第64-65页 |
·产量性状分析 | 第65-67页 |
·籽粒产量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| 第65页 |
·不同基因型的产量性状分析 | 第65-66页 |
·籽粒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| 第66页 |
·籽粒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穗部性状分析 | 第67-71页 |
·穗部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| 第67页 |
·穗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| 第67-68页 |
·穗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穗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69-71页 |
·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| 第71页 |
·生育时期、株高及穗位高分析 | 第71-74页 |
·不同生态条件下生育时期、株高及穗位高的联合方差分析 | 第71-72页 |
·生育时期、株高及穗位高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| 第72页 |
·生育时期、株高及穗位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72-73页 |
·株高及穗位高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生育时期、株高及穗位高的遗传参数估计 | 第74页 |
6 结论与讨论 | 第74-78页 |
·关于玉米种质资源中籽粒蛋白及赖氨酸含量及利用评价 | 第74-75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遗传分析 | 第75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75-76页 |
·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与其亲本的相关性分析 | 第76页 |
·不同环境条件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| 第76页 |
·玉米农艺性状的遗传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: | 第78-85页 |
ABSTRACT | 第85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