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龙江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13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3-15页 |
1 引言 | 第15-25页 |
·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 | 第15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6页 |
·实践意义 | 第16页 |
·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6-21页 |
·国外研究 | 第16-18页 |
·国内研究 | 第18-20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·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2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2-2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2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安全状况 | 第25-29页 |
·区域概况 | 第25-26页 |
·自然地理条件 | 第25页 |
·社会经济发展 | 第25-26页 |
·黑龙江省农业生态安全建设进展 | 第26-27页 |
·生态环境建设 | 第26-27页 |
·生态法制政策建设 | 第27页 |
·黑龙江省农业生态安全问题 | 第27-29页 |
3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| 第29-45页 |
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29-30页 |
·科学性原则 | 第29页 |
·实用性原则 | 第29页 |
·因地制宜原则 | 第29页 |
·因时制宜原则 | 第29-30页 |
·指标筛选的方法 | 第30页 |
·层次框架模型的选择 | 第30-31页 |
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1-37页 |
·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描述 | 第37-45页 |
·农业生态安全压力指标群 | 第37-39页 |
·农业生态安全状态指标群 | 第39-41页 |
·农业生态安全响应指标群 | 第41-44页 |
·指标数据来源 | 第44-45页 |
4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| 第45-51页 |
·评价的总体思路 | 第45页 |
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5-47页 |
·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| 第45-46页 |
·专家调查法 | 第46页 |
·层次分析法 | 第46-47页 |
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| 第47-48页 |
·改进的单阈值法 | 第47-48页 |
·评价标准的确定 | 第48页 |
·综合评价 | 第48-51页 |
·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48-49页 |
·综合评价模型 | 第49-50页 |
·综合评价等级标准 | 第50-51页 |
5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| 第51-65页 |
·评价指标权重的测算 | 第51-53页 |
·评价指标值的测算 | 第53-54页 |
·指标评定系数测算 | 第54-56页 |
·指标评定系数 | 第54-55页 |
·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判断 | 第55-56页 |
·综合评价值测算 | 第56-61页 |
·指标层评价指数 | 第56-58页 |
·领域层综合评价指数 | 第58-59页 |
·准则层综合评价指数 | 第59-60页 |
·综合评价值 | 第60页 |
·综合评价值等级隶属度测算 | 第60-61页 |
·黑龙江省农业生态安全综合分析 | 第61-65页 |
·准则层分析 | 第61页 |
·领域层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指标层分析 | 第62-65页 |
6 基于GIS的区域农业生态安全评价信息系统设计 | 第65-73页 |
·系统建设的技术背景 | 第65页 |
·系统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| 第65-66页 |
·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| 第66-68页 |
·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 | 第66-67页 |
·系统设计的原则 | 第67-68页 |
·系统总体设计 | 第68-69页 |
·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| 第68页 |
·数据库管理设计 | 第68页 |
·用户界面设计 | 第68页 |
·系统整体代码设计 | 第68页 |
·地图输出设计 | 第68页 |
·系统集成方案设计 | 第68-69页 |
·系统功能设计 | 第69-71页 |
·基本操作功能模块设计 | 第69-70页 |
·指标参数管理模块设计 | 第70-71页 |
·生态环境监测模块设计 | 第71页 |
·数学模型库模块设计 | 第71页 |
·数据库设计 | 第71-73页 |
·空间数据库设计 | 第72页 |
·属性数据库设计 | 第72-73页 |
7 改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安全的措施 | 第73-81页 |
·耕地指标的改善 | 第73-75页 |
·强化土地管理 | 第73页 |
·改善耕地质量 | 第73页 |
·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| 第73-74页 |
·积极开展土地开发、复垦和整理 | 第74页 |
·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| 第74页 |
·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| 第74-75页 |
·农业灾害指标的改善 | 第75-76页 |
·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| 第75页 |
·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地“三化” | 第75页 |
·重视防灾减灾工作 | 第75-76页 |
·农业社会和经济指标的改善 | 第76-77页 |
·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| 第76页 |
·积极发展畜牧业 | 第76页 |
·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| 第76-77页 |
·坚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| 第77页 |
·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| 第77页 |
·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| 第77页 |
·农业自身污染指标的改善 | 第77-79页 |
·化肥污染的控制措施 | 第78页 |
·防治农药污染的措施 | 第78-79页 |
·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措施 | 第79页 |
·残膜污染防治的措施 | 第79页 |
·其他改善措施 | 第79-81页 |
·切实加强农村生态城镇建设 | 第79-80页 |
·积极调整农村能源结构 | 第80页 |
·扩大区域间以及国际合作交流 | 第80页 |
·注重技术手段的创新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| 第80页 |
·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| 第80-81页 |
8 结论 | 第81-83页 |
·研究成果的主要结论 | 第81-82页 |
·本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前景展望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1页 |
附录 | 第91-9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