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解磷菌配比解磷能力比较及解无机磷基因的克隆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4页 |
·磷素的生物学意义 | 第9-11页 |
·磷是作物体内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组分 | 第9-10页 |
·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转 | 第10-11页 |
·促进氮素的代谢 | 第11页 |
·促进脂肪代谢 | 第11页 |
·提高作物对外界坏境的适应性 | 第11页 |
·土壤中磷的形态及有效磷的稀缺问题 | 第11-13页 |
·土壤中磷的形态 | 第11-12页 |
·有效磷的稀缺问题 | 第12-13页 |
·微生物在磷素循环中的作用 | 第13-14页 |
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| 第13-14页 |
·微生物在磷素循环中的作用 | 第14页 |
·解磷微生物 | 第14-20页 |
·解磷微生物定义 | 第14-15页 |
·解磷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结构 | 第15-16页 |
·解磷效果的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微生物溶解无机磷的机制 | 第17-18页 |
·微生物溶解有机磷的机制 | 第18-19页 |
·细菌磷代谢的分子调控 | 第19-20页 |
·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·解磷微生物研究展望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目的及试验路线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2-23页 |
·试验路线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40页 |
·材料 | 第24-30页 |
·供试菌株和质粒 | 第24-25页 |
·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25页 |
·培养基 | 第25-26页 |
·试剂及配制方法 | 第26-29页 |
·试剂盒 | 第29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9-30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0-40页 |
·平板检测微生物解磷能力 | 第30-31页 |
·液体培养法测定微生物解磷能力 | 第31-32页 |
·不同解磷菌配比解磷能力测定 | 第32-33页 |
·细菌解无机磷基因的克隆 | 第33-40页 |
第3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74页 |
·平板检测微生物解磷能力 | 第40-43页 |
·平板检测微生物解无机磷能力 | 第40页 |
·平板检测微生物解有机磷能力 | 第40-43页 |
·解磷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解磷量的动态变化 | 第43-66页 |
·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43-44页 |
·不同菌株配比解无机磷动态变化 | 第44-55页 |
·不同菌株配比解有机磷动态变化 | 第55-66页 |
·反应前后培养液pH变化 | 第66-69页 |
·解无机磷反应前后培养液pH变化 | 第66-67页 |
·解有机磷反应前后培养液pH变化 | 第67-69页 |
·细菌解无机磷基因的克隆 | 第69-71页 |
·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| 第69页 |
·连接载体及克隆结果的检测 | 第69-71页 |
·讨论 | 第71-74页 |
·平板检测产生透明圈 | 第71页 |
·磷钼蓝比色 | 第71-72页 |
·配比对解磷能力的影响 | 第72页 |
·PCR反应条件的选择 | 第72页 |
·解无机磷反应前后pH变化 | 第72页 |
·解有机磷反应前后pH变化 | 第72-74页 |
结论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附录 | 第81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