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5页 |
ABSTRACT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27页 |
·研究背景描述 | 第17-19页 |
·侵彻战斗部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| 第19-25页 |
·研究现状概述 | 第19页 |
·研究方法及手段 | 第19-20页 |
·混凝土动态响应背景 | 第20-25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金属材料动态本构模型 | 第27-53页 |
·应力与应变关系 | 第27-28页 |
·金属材料的动态本构模型 | 第28-35页 |
·金属材料的状态方程 | 第30-32页 |
·金属材料的强度模型 | 第32-33页 |
·金属材料的微孔洞模型 | 第33-35页 |
·金属材料模型在LS-DYNA中的引入 | 第35-43页 |
·关于动力有限元软件LS-DYNA | 第36-37页 |
·LS-DYNA计算流程和用户材料子程序 | 第37-38页 |
·金属材料本构模型计算方案 | 第38-42页 |
·单元的失效和删除 | 第42-43页 |
·金属材料本构模型的计算考核 | 第43-52页 |
·拉氏算法的控制方程 | 第43-44页 |
·实体模型及计算描述 | 第44页 |
·计算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材料模型与状态方程 | 第46-49页 |
·数值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| 第49-52页 |
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三章 混凝土材料动态随机损伤本构模型 | 第53-80页 |
·引言 | 第53-54页 |
·混凝土在动态及极端加载下的本构模型概述 | 第54-58页 |
·混凝土动态随机损伤本构模型 | 第58-74页 |
·HJC压缩损伤模型与TCK拉伸损伤模型的优点和不足 | 第60-61页 |
·动态随机损伤本构模型的损伤及其演化 | 第61-64页 |
·动态随机损伤本构模型拉伸状态下的损伤演化 | 第64-66页 |
·动态随机损伤本构模型拉伸状态下的算法 | 第66-68页 |
·动态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压缩状态下的强度模型 | 第68-69页 |
·动态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压缩状态下的状态方程 | 第69-70页 |
·动态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压缩状态下的损伤积累 | 第70-71页 |
·动态随机损伤本构模型的破坏(失效)准则 | 第71-74页 |
·动态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在LS-DYNA中的引入 | 第74-76页 |
·动态随机损伤本构模型材料本构参数的确定 | 第76-79页 |
·基本力学性质参数的确定 | 第77页 |
·强度参数的确定 | 第77页 |
·损伤参数的确定 | 第77-78页 |
·状态方程参数的确定 | 第78-79页 |
·失效参数的确定 | 第7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四章 聚能装药射流的基本理论 | 第80-95页 |
·引言 | 第80-82页 |
·聚能射流形成过程基本理论 | 第82-89页 |
·定常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理论 | 第82-85页 |
·准定常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理论 | 第85-89页 |
·聚能射流破甲过程基本理论 | 第89-93页 |
·金属射流的破甲过程 | 第90-92页 |
·破甲理论分析 | 第92-93页 |
·小结 | 第93-95页 |
第五章 聚能装药射流侵彻混凝土实验研究 | 第95-106页 |
·引言 | 第95-96页 |
·聚能装药金属射流侵彻实验 | 第96-105页 |
·实验目的及原理 | 第96-98页 |
·实验设计及方法 | 第98-101页 |
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101-105页 |
·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六章 前级聚能装药射流形成及开坑的数值模拟 | 第106-131页 |
·引言 | 第106页 |
·聚能装药射流形成的数值模拟 | 第106-117页 |
·实体模型及计算模型描述 | 第107-108页 |
·欧拉算法部分的材料模型及参数 | 第108-113页 |
·拉格朗日算法部分的材料模型及参数 | 第113-114页 |
·数值计算结果 | 第114-117页 |
·射流侵彻混凝土的数值模拟 | 第117-130页 |
·混凝土本构模型分析 | 第118-121页 |
·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与比较 | 第121-130页 |
·小结 | 第130-131页 |
第七章 串联随进弹终点弹道及毁伤效应的全程数值模拟 | 第131-148页 |
·随进弹战斗部的作用机理 | 第131-135页 |
·混凝土破坏侵彻准则 | 第132-133页 |
·随进弹侵彻作用 | 第133-135页 |
·计算模型 | 第135-139页 |
·实体模型及计算模型描述 | 第135-137页 |
·材料模型及参数 | 第137-139页 |
·计算结果分析 | 第139-146页 |
·小结 | 第146-148页 |
结束语 | 第148-151页 |
致谢 | 第151-1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2-164页 |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