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区域协调发展的文献综述 | 第16-22页 |
·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演进 | 第16-18页 |
·区域协调发展概念的界定及演进 | 第16-17页 |
·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新思考 | 第17-18页 |
·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| 第18-20页 |
·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国土空间功能分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22-35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的提出背景与涵义 | 第22-27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的提出背景 | 第22-25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的涵义 | 第25-26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的作用及意义 | 第26-27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的驱动因素分析 | 第27-33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的驱动因素分解 | 第27-31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的驱动因素相关性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国土空间功能分异的评判原则以及划分框架 | 第35-41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的评判原则 | 第35-36页 |
·时限性与阶段性原则 | 第35页 |
·针对性与可行性原则 | 第35页 |
·指导性与约束性原则 | 第35-36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的评判依据 | 第36-38页 |
·资源环境容量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现有开发强度原则 | 第37页 |
·未来开发潜力原则 | 第37-38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的划分框架 | 第38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划分的指标体系设计 | 第38-41页 |
·资源环境容量指数 | 第38-39页 |
·现有开发强度指数 | 第39页 |
·未来开发潜力指数 | 第39-41页 |
第5章 国土空间功能分异下的区域划分研究 | 第41-60页 |
·区域划分单元的选择 | 第41页 |
·空间单元边界的确定 | 第41页 |
·空间单元规模的选择 | 第41页 |
·区域划分的主要指标说明 | 第41-43页 |
·资源环境指标 | 第41-42页 |
·开发强度指标 | 第42-43页 |
·发展潜力指标 | 第43页 |
·区域划分的主要方法及模型构建 | 第43-55页 |
·区域划分的主要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区域划分的模型构建及分析 | 第44-55页 |
·区域划分的结果及分析 | 第55-60页 |
·区域划分结果 | 第56-58页 |
·区域划分结果分析 | 第58-60页 |
第6章 国土空间功能分异视角下区域发展战略选择 | 第60-74页 |
·各类型区域中发展特点及发展目标设计 | 第60-66页 |
·各类型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| 第66-74页 |
第7章 国土空间功能分异下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| 第74-84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视角下财政政策的选择 | 第74-77页 |
·财政政策的设计目标 | 第74-75页 |
·财政政策设计原则 | 第75-76页 |
·具体财政政策建议 | 第76-77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下产业政策的选择 | 第77-80页 |
·产业政策的设计原则 | 第77-78页 |
·具体产业政策选择 | 第78-80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视角下土地政策的选择 | 第80-81页 |
·土地政策设计的基本原则 | 第80-81页 |
·具体土地政策设计 | 第81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视角下人口政策的选择 | 第81-84页 |
·国土空间功能分异视角下人口政策的原则 | 第82页 |
·具体人口政策建议 | 第82-84页 |
结论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附录 | 第89-10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06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页 |